By Pablo Neruda I remember you as you were in the last autumn. 我记得你去年秋天的模样。 You were the grey beret and the still heart. 灰色的贝雷帽,平静的心。 In your eyes the flames of the twilight fought on. 晚霞的火焰, 在你眼里争斗。 And the leaves fell in the water of your soul. 树叶纷纷坠落你灵魂的水面。 Clasping my arms like a climbing plant. 你像蔓生植物,紧缠我的双臂。 The leaves garnered your voice,
认真区分博客和维基的定位,都是然网上的足迹,如果一篇文章/资料,与其它的内容有广泛的联系,或者我大概率会回头编辑,那就录在维基,否则,记在博客。 今天早上,在QQ邮箱中,读了一篇文章,南方人物周刊发布的《写诗村妇韩仕梅》。 在诗中,她自称,与树生活在一起,与墙生活在一起。 她的诗歌多为五言和七言,偶尔夹杂一些现代词语和错别字。聊到诗歌,韩仕梅一扫脸上的阴霾,笑嘻嘻说道:“都是我瞎编的,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编出来的。”她不懂格律,认为自己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也许源自少时读的母亲的几本藏书,其中有《红楼梦》和《水浒传》。辍学在家的日子里,她从阅读中汲取养分。
假期重读了熊逸的《周易江湖》,又有了新的理解。 中华书局双全本《周易参同契》,以前我望文生义,一直误会为周易参考书,其实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本炼丹著作。关于这部书何以名之为“周易参同契”,历代注家对之也作出了解释。明《正统道藏》太玄部容字号原题无名氏注的《周易参同契注》,其为《周易参同契》一书解题称:“周者,乃常道也;易者,变改之义;言造大还丹,运火皆用一周天,故曰周易者……参者,杂也,杂其水、土、金三物也;同为一家,如符若契,契其一体,故曰《参同契》。”认为“周”有周而复始的“常道”之义;“易”则取其变改之义;“参”取“杂”之义,主要指炼丹时将水、土、金三物相杂,炼而成丹;“同”与“契”则指上述三物煅炼之后,可以使其同为一体,相符、相契合,以此之故,故此书得名为《周易参同契》。 借此机会,我的确找到了大量的研究周易的书,我读周易,不是为了算命,命不可算,为了学习变化的智慧。 周易取名,也很不错,我为未来的孩子,准备了两个名字:陳豫謙 陳坤頤。 豫 雷出地奋谦 地中有山坤 厚德载物颐 山下有雷
雨村闲居无聊,每当风日晴和,饭后便出来闲步。这日,偶至郭外,意欲赏鉴那村野风光。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的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 门傍又有一副旧破的对联曰:“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雨村看了,因想道:“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刹,倒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也未可知,何不进去试试。”想着,走入看时,只有一个龙钟老僧在那里煮粥。雨村见了,便不在意,及至问他两句话,那老僧既聋且昏,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 雨村不耐烦,便仍出来,意欲到那村肆中沽饮三杯,以助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