辋川集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By - 陳 思敬

学习句读

一早看到欣然发的摄于古城凤凰的照片,背后的对联气势非凡,尝试断句,因为下联佐对,自己底子又差,没有成功。想起前几天有网友介绍读古文的方法:找一本没有句读的古本,断句成功,古文也就通了。我的脑海中立刻重现了两个之前见到的明实录无标点本,整个脑袋都大了。但是古人不是一直读这样的书么?为什么我们现代人反而读不了? 想在亚马逊上找一本无句读的史记或者古文观止,没有找到,而百衲本的书评又不太好,说是看不清楚夹注。在知乎网友推荐神来之法:手工删除标点。 我找不到精准的匹配中文标点之表达式,遂用最笨的办法试验成功: 。|?|!|,|、|;|:|“|”|‘|’|(|)|《|》|〈|〉|【|】|『|』|「|」|﹃|﹄|〔|〕|…|—|~|﹏|¥|· 得到以下五篇,能读通再增加后续章节:

By - 陳 思敬

四大刺客

今日泛听《资治通鉴》,刺客豫让和聂政的故事非常感人,整理以备后览。 史记之刺客列传,共写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六个人,荆轲为核心。 威烈王 二十三年 三家分智氏之田。赵襄子漆智伯之头,以为饮器。智伯之臣豫让欲为之报仇,乃诈为刑人,挟匕首,入襄子宫中涂厕。襄子如厕心动,索之,获豫让。左右欲杀之,襄子曰:“智伯死无后,而此人欲为报仇,真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乃舍之。豫让又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赵孟,必得近幸。子乃为所欲为,顾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报仇,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为臣,而又求杀之,是二心也。凡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襄子出,豫让伏于桥下。襄子至桥,马惊;索之,得豫让,遂杀之。

By - 陳 思敬

司马穰苴列传笔记

在线阅读:这里 苴之名言: 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 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於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於君,何谓相送乎!” 这一段存疑: 其后及田常杀简公,尽灭高子、国子之族。至常曾孙和,因自立为齐威王,用兵行威,大放穰苴之法,而诸侯朝齐。

By - 陳 思敬

老庄申韩列传笔记

在结阅读:这里 今天重听的效果,比上一次好很多。史记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 老子 再次运用侧面写法: 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By - 陳 思敬

管晏列传笔记

今日重听《史记》,从《管晏列传》始。 列传第一篇大开大合的手法,我们很难学习到位,第二篇则是尚好的写作范本。 管仲政绩: 管仲既用,任政於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对鲍叔牙的深情回忆,很是动人:

By - 陳 思敬

伯夷列传笔记

百度阅读推出了精排史记,很适合在线阅读,推荐。 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 作为列传的第一篇,开头的论述即先声夺人。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於六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於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於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於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温润宏大,对比上周看的新概念作文《黑猫不睡》,张悦然的代表作品有深意也堪称经典,却总感觉文字刺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后教小子学文,史记的这些名篇,就是取好的习作。

By - 陳 思敬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田陈一家 陈完者,陈厉公他之子也。完生,周太史过陈,陈厉公使卜完,卦得观之否:“是为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而在异国乎?非此其身也,在其子孙。若在异国,必姜姓。姜姓,四岳之後。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 …… 庄公卒,立弟杵臼,是为宣公。宣公二十一年,杀其太子御寇。御寇与完相爱,恐祸及己,完故奔齐。齐桓公欲使为卿,辞曰:“羁旅之臣幸得免负檐,君之惠也,不敢当高位。”桓公使为工正。齐懿仲欲妻完,卜之,占曰:“是谓凤皇于蜚,和鸣锵锵。有妫之後,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後,莫之与京。”卒妻完。完之奔齐,齐桓公立十四年矣。 完卒,谥为敬仲。仲生孟夷。敬仲之如齐,以陈字为田氏。

By - 陳 思敬

赵魏韩世家摘抄

赵世家 其一 十七年,王出九门,为野台,以望齐、中山之境。 十八年,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赵王使代相赵固迎公子稷於燕,送归,立为秦王,是为昭王。 十九年春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於房子,遂之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召楼缓谋曰:“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籓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又取蔺、郭狼,败林人於荏,而功未遂。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彊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吾欲胡服。”楼缓曰:“善。”群臣皆不欲。

By - 陳 思敬

战国地图

听史记的战国系列世家,总是搞不清楚那些小国的位置,于百度贴吧上搜索了一套图,系统整理了一下,供参考: 战国地图 战国时期(前475年,一说前403年~前221年),或称战国时代,简称战国,是历史上秦统一中国前属于东周的一段历史时期。关于战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史学家有不同的争议。《史记》定战国的开始于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资治通鉴》定战国的开始于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 战国时期是东周的后半期,但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即已被秦国灭亡,所以战国时代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公元前334年徐州相王、公元前323年五国相王后各大诸侯纷纷僭越称王(吴、越、楚三国春秋时期已经称王),周王权威进一步受损。经过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的无数次兼并战争,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为秦、齐、楚、燕、韩、赵、魏,这七个国家被称作“战国七雄”。

By - 陳 思敬

缪公三事

今天读《秦本纪》,缪公三事颇引人深思,记录在此。 一 秦缪公十二年,晋旱,来请粟。丕豹说缪公勿与,因其饥而伐之。缪公问公孙支,支曰:“饥穰更事耳,不可不与。”问百里傒,傒曰:“夷吾得罪於君,其百姓何罪?”於是用百里傒、公孙支言,卒与之粟。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至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