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一笔带过谭嗣同,今天于新浪博客偶遇杨锐的一些资料,结合百度,简单的梳理一下: 杨锐,字叔峤,1857年生于四川绵竹。杨锐的命运自从遇见张之洞的那一刻起便改变了。张之洞这位晚清重臣、写出《劝学篇》的思想家,在任四川学政期间发现杨锐天性禀异,非常赏识,召为授业弟子。后张之洞任两广总督,便顺理成章地聘杨锐为幕僚。杨锐的命运在此发生了第一次转折。 出身于四川绵竹书香门第的杨锐,幼承父兄教养,少年时代即开始显露头角。参加院试时,张之洞将杨锐与其兄杨聪二人比为蜀中当代的苏轼和苏辙。及长,入已升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幕府,任职期间以其卓越的才华与高尚的品格深得张之洞的敬重,成为其重要幕僚。15年中,凡送呈朝廷的奏疏与重要文献,大多出自杨锐之手。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不辞冰雪为卿热”,这是《世说新语》里的一个典故,说的是荀奉倩:“荀奉倩妇病,乃出庭中,自取冷还,以身慰之。”就是说荀奉倩和妻子的感情极笃,有一次妻子患病,身体发热,体温总是降不焉,当时正是十冬腊月,荀奉倩情急之下,脱掉衣服,赤身跑到庭院里,让风雪冻冷自己的身体,再回来贴到妻子的身上给她降温。如是者不知多少次,但觉悟并没有感动上天,妻子还是死了,荀奉倩也被折磨得病重不起,很快也随妻子而去了。 原文: 荀奉倩与妇至笃,冬月妇病热,乃出中庭自取冷,还以身熨之。妇亡,奉倩後少时亦卒。以是获讥於世。奉倩曰:“妇人德不足称,当以色为主。”裴令闻之曰:“此乃是兴到之事,非盛德言,冀後人未昧此语。”
我读这三本书,实为有声读物。《曾国藩发迹史》、《李鸿章发迹史》为艾宝良演播,《左宗棠发迹史》由达威演播。 汪氏的这第三部书,左宗棠的奏折和皇室圣旨,占了好大的比重。李鸿章系列,称发迹史不准,实写了李中堂一生,情节显拖沓,外围用笔过多。曾国藩系列,名副其实的发迹,个人揣度过重,不过在情节上,正好和唐氏作品衔接。 三部书中,以《曾国藩发迹史》成就最高,毕竟是第一部书,可能真的用心了,后来的两部,有书商炒作的成分,拼凑的痕迹明显。 整体而言,这套书的内容相对其名气,要显得单薄,可能是中兴名臣声望过重,非常人所能驾驭。 如以后写邮件,写文档,写总结,像左宗棠写奏折一样用心,何愁工作口碑! 云存储路径:百度云 apple,音频 > 有声读物 > 清末三杰发迹
汪衍振的曾国藩,曾经名气很大,这得益于各方的宣传,其实曾老爷子自己就是非常好的广告。 不过读完这部书的人,对其评价不高,远逊于唐浩明(代表作《曾国藩》《张之洞》《杨度》《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的版本。 我听的是艾宝良的演播的有声小说,打发地铁上的时间再好不过。艾的演播,对人物的年龄把握不太好,30岁左右的人,说起话来,怎么就中气不足,宛如七老八十的垂暮之人呢?另外,开篇即把年份读错,不知编导为何没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