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氣」想像成一個冰山,底下可能潛藏著的是「自卑、被誤會、不被接納、恐懼、害怕、脆弱」等等複雜的情緒。生氣是一種情緒,沒有好壞之分。不過「總是」愛生氣的人,很可能擁有一個害怕受傷的靈魂。因為怕受傷,所以先聲奪人,看起來像是在對別人生氣,實際上,是在氣自己。
北京今天下雨了,还不小。其实在屋里听那小雨声,还是很惬意的。有一杯热茶就更好。 我在我爸承包茶场以前,家里只有一把很破很破的伞,虽然人长得丑,但是非常要面子,觉得撑一把破伞丢人,连带着也不喜欢下雨天,后来虽然有伞了,但是一看到阴沉的雨天我就莫名的惆怅,觉得这种天气下我特别无助和孤独。 再后来到了北京,雨水少了很多,慢慢儿的才治好这个病,现在只要不让我在外面淋着,我不讨厌雨天了。 西方心理学,很多大家反复的讲童年成长对人一生的影响,我总是想起这个例证。更觉得做父母的责任重大。而夫妻双方在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上,能自然的照顾对方的感受,那一生就太美好了。
在物质丰富,全民娱乐的时代,我们漂泊在都市,每一个人,却都能真切地体验焦虑,在车水马龙的街头,在夜深人静的灯下,不经意的袭来,撕咬、吞噬我们的内心,可能还会伴随拖延和强迫,让我们的心理陷入深度痛苦。 这不是什么药物可以治疗的,哪怕去看心理医生,他们最多提供一面可以照见我们自己的镜子,真正的解脱,只有靠我们自己。焦虑源自不安全感,害怕得不到世俗认为我们应该得到的东西,害怕失去我们仅有的那一点点积累。我们明知道松鼠囤是一种病,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猴子摘玉米的故事,我们笑称坚持是一种美德,但知易行难。可能在前一秒非常的自信,突然又感到极度的恐慌,反反复复的纠缠中,我隐约的领悟,必须有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呈现在眼前,不断的构筑发自内心的自信,最终战胜焦虑。
按:每日一禅的推送文章,以下几条是我比较认同的,看看对我的重度焦虑症有没有疗效。不过他关于命运、金钱和地位的说法,我不能完全认同。生活在这个社会,没有人可以做到出污泥而不染。昨天同事说起他有个亲戚,北京五环外买了一所47方的房子,500万,问北京的教育有这么好么,不考虑换个城市?500万,可以在很多地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了。我只能回答:教育和我其实没什么关系。很多人没有离开,包括我,客观的原因是自己已经被拖上了一部飞速前行的战车,就算你鼓起勇气跳下来,可能也会摔得遍体鳞伤;主观的原因,就是不甘心。换个城市,似乎也不难,前提是你在新的城市,有生存的技能。海水不能喝,花儿不能吃。 婚姻:破锅自有破锅盖,啥人自有啥人爱,当初坚定的要嫁他(娶她),就一定有嫁他(娶她)的理由。现在嘛,闭一只眼,对他(她)的不能容忍也要视而不见,睁一只眼,看看他(她)身上仅存的可怜的闪光点,人无完人嘛。
按:因为《巴黎圣母院》,我知识了潘丽珍这个名字。今天,我把这几天集结的资料统一发布,日志的名字,定义为:追忆似水年华。我在2014年5月,即通过Kindle 购买了这套书的周克希先生译本,第一、第二和第五卷,但以当时的心态,是没有可能静心阅读的。 关于《追忆》,令人感慨良多的是,周先生停笔,徐先生过世,此后可能不会再有这部书的单译本,因为天命,因为人心,结果都是放下。 我曾经妄想抓住生命中每一个有意义的瞬间,试图存储网络上每一条有价值的资料,到最后鸠形鹄面,病骨支离。 很多影响过你人生轨迹的人,都会走出你的视线,从此变得模糊,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是不可以遗忘的? 随缘就好,轻装上路,或许这样才有自在的人生。
只要因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还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得不到解决;只要在某些地区还可能发生社会的毒害,换句话说,同时也是从更广的意义来说,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益的。 潘丽珍版:男人因贫困而沉沦,女人因饥饿而堕落,儿童因黑暗失学而愚蒙…… ——《悲惨世界·前言》 有一种比海洋更大的景象,那便是天空;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便是人的内心。 ——《悲惨世界·芳汀·脑海中风暴》 关于人的内心,这一句名言,我们在小学时代就已经听闻,但出自何处,我想没有几人可以说清。况那孩提时代,乡村荒野里散养的孩子,又有几人能体会其中的含义?如今年近不惑,我更感觉到自己需要重新修炼,内心要比天空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