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听《张居正与万历皇帝》。 樊树志教授的写作真是有些神笔手法,回顾世宗嘉靖一朝,用了五章,几乎完整的将夏言,严嵩,徐阶之间的“相位”更迭复述一次,彼时张居正还只是个打酱油的,穆宗隆庆皇帝,只用了一章,而此时张居正理应是从崭露头角到逐步掌握权力中枢的,几乎一笔带过。穆宗泉下作何感想?还需要时间理解其用意。 注:章节以罗兵播讲的有声书为准。
按:这部书,原是我阅读的起点,但二十年之后,我除了记得书名和首辅张居正之外,已经没有其它的印象了。这篇微信文章,让我忆起了书的脉络。 原题《2016的这个夏天,不会是大明万历十五年》,因部分内容过于敏感,原文已经打不开,这里删除“五月未央”和“熟悉的陌生人”,只保留“万历十五年”,“明朝死亡说明书”,和“倾巢与完卵”。 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1587年,表面四海升平,无事可记,但奇怪的是,大明帝国却在遍地沉闷中郁郁寡欢,事情做不了,问题一大堆,却又不知症结在哪。 不论是励精图治还是安于耽乐,独裁或调和,创造或苟安,廉洁或贪污,进步或保守,在那里全都失去了意义,最后的结果,无分善恶,全部悲剧性结束。
按:网上流传的太祖实录,多为无现代标点的版本,不便阅读。这是从百度贴吧中转录的,感谢鼎盛日月的分享。 2015年下半年,我读了两周的明史,因用心不专,至今已经荒废。今天因为查找《国榷》相关的史料,发现这段文献,遂决心精读。同时也将之前打印的部分唐诗、周易、随书相关的文字,整理出来,以图在合适的时间读完,并做好笔记。
来知德(1526~1604)明理学家。字矣鲜,别号瞿塘,明夔州府梁山县(今重庆梁平县)人。 嘉靖三十一年(1551)乡试中举人后,便“杜门谢客,穷研经史”。 穆宗隆庆四年(1570)起,主要精力用于研究《周易》。 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完成《易经集注》一书。 万历三十年(1602),经总督王象乾、巡抚郭子章推荐, 特授翰林院侍诏,以老疾辞,诏以所授官致仕,有司月给米三石终其身,终年八十岁。 其名、事在《明史》中有记载,是继孔子后,用象数结合义理注释《易经》取得巨大成就的惟独一人,故称夫子。 死后建来子嗣,皇帝御赐“崛起真儒”匾额,以褒其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