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未能免俗,在整理简书摘抄的时候,第一次全文转载,表示我不能同意更多。 但我有一个底线,不可伤害他人。 活过而立之年,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健康状况,其次大约是金钱。我时不时像烂俗的鸡汤段子手一样对人说:钱够用就行,身体才是最重要的。 说这话时,我坐在轮椅上,一副语重心长的模样。 我颜值低,没腱子肉,说健康意义不大。就聊聊我对金钱的看法。 越是贫穷,越难对金钱有正确的认知。
按:这个标题,真是写到我的心中了。 我们到底该怎么做才能一步一步成为更好的自己,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呢? 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 面对命运里的不完美,我们都不必去刻意反抗或讨好,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全感。 认命,不是被动承担,而是主动接受你成长经历中所有伤痛的,不愉快的事儿。在心底真正接受了这些不完美的存在,你会变得坦然,也会理性去面对它带给你的伤害并与之和解。
按:这是5月12日简书日报推送的头条,今天才得空整理。没有像我预计的那样,分析《百年孤独》的笔法,而是用马尔克斯的处女作,向我们传授写作的镜头感。《枯枝败叶》我没有读过,也没有读的计划。 这里摘抄最后一节,也是该文的重心,呃,主要是作者的分析我看不太懂。 以整本书来看,整整144页,故事时间TH却只有3个小时,12:00~15:00,地点只发生在一个房间。然而马尔克斯借人物的回忆穿越了过去十几年。 两种时空,现实和回忆相交织。三种视角,穿插叙述,以相同的人物台词和事件将他们彼此串联接续起来。其中除了传统的历时性叙事以外,也有共时性的空间叙事。人物视角转换熟练运用陌生化笔法,同时采取类似法国“新小说”派的情节重复,每次都增添一些新的细节,多重内聚焦,最后形成一种立体效果。
一直以来,古籍的数字化扫描的效率是很低的。如果再碰到质量差一点的印刷,简直惨不忍睹。机器是无可奈何了,只能靠人工来完成。而谷歌的这个reCAPTCHA验证码服务希望利用大众的力量解决这个耗时耗力的工程。 简单来说,就是先拍下那些无法被机器识别的文字,再进行适当的扭曲变形后就成了你看到的验证码。 有的人可能要问了,既然机器都看不明白那他怎么判断你输对了还是错了呢?我一开始也有这样的问题,Google是这样解释的: 两个验证码里面有一个是正确的,被人审核过的,而另一个是不正确的,机器读不出来的。当你把那个正确的输对以后我们就会默认另外一个也是对的,这样,你每输入一次验证码,就为人类的知识宝库里增加了一个单词。
当你在一个组织待了很多年,你已经非常熟悉这个组织了,你依靠着组织生存。可是,在如今变化如此快速的世界,组织也不得不进行调整或重组,当组织变化或者组织被解散时,你是否有竞争力去其他组织生存? 有很多职场人士,在一个组织待惯了,时间一天天过去,能力却没有增长,仿佛进入了时间黑洞,几十年就过去了。当组织改变的时候,发现自己早已不适应其他的组织。 在如今的社会,你要有能力脱离组织,即使离开组织也能很好地生存下去。当你有这样的能力时,无论组织发生了什么变化,你都能更加从容地面对。 愿你的职业生涯是走上坡路,越来越好,而不是下坡路,一日不如一日。有时,有危机感,并不是一件坏事。 签约作者:弘丹 2016.05.19 15:56 写了535936字,被7222人关注,获得了19894个喜欢
影片的后半部分,就比较压抑了。我一边看一边忍不住流泪。坐我边上的是一位男生,陪着他女朋友一起看,他女朋友也一直流泪,他一直拉着女朋友的手,给她力量。而我一个人坐在影院里,仿佛就我一个人一般,一边看,一边拿着纸巾擦着眼泪。 我流泪不仅仅是因为感动,而是不忍。看着焦三爷为了吹《百鸟朝凤》,血从唢呐中流出,还要让天鸣继续吹,自己击鼓。我看着天鸣,那么善良,信守着自己的承诺,一个人苦撑着游家班,甚至养活不了自己,更别说娶媳妇;我看着焦三爷直到生命的最后,还要卖掉老牛,给天鸣置办新家伙;我看着天鸣一个人在焦三爷的新坟前吹着唢呐。焦三爷一生给多少人吹过唢呐,而自己的白事,却连四台都凑不齐…… 其实,消逝的又何止是唢呐呢?历史的潮水滚滚向前,个人的力量在历史的洪流中是多么地微不足道。谁都无法阻挡历史的洪流,谁也无法扭转历史的风向。消失的又何止是唢呐?焦三爷的妻子,也就是天鸣的师娘,除了下地干活,就是在家织布,电影中出现好几个她织布的镜头。现在谁又还会在家织布?麦子成熟,焦三爷和妻子下地割麦,天鸣和蓝玉也跟着下地割麦,而现在手工割麦的也很少了吧,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化设备;在影片中,不管是天鸣,蓝玉还是焦三爷,回家,出活都是走路,在烈日下走在黄土地上,赶着去出活,而现在,即使没有汽车代步,也有电瓶车,自行车……
古希腊神话里,西西弗斯触犯了众神。作为惩罚,诸神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那巨石太重了,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 于是,西西弗斯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 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中,慢慢消耗殆尽。 他的一辈子,只不过是机械重复的一天。
在北医三院检查,转帖一段简书里我喜欢的文字,作者:衷曲无闻。 C13 呼吸检测报告下周二才能出,血常规一个小时之后就能取结果。已预约下周三(5月4日)张静副教授的号。今天的血小板比上次高一些,68,但三院的参考最小值定的是125 – 350,我还是高危人群,明天去看特需门诊。 三院的停车是大问题,接近医院,最右侧车道基本不怎么动,我开始还以为是堵车了,最后意识到应该是在排队等医院的车位,赶紧拐出来,直行到北医六院附近,找个路边的收费停车场,把车停好了,这才赶上在11点之前看上医生。取车的时候,问了下管理员,说七点之前,医院的车位还够用,再晚就要排队了。从三院到中关村其实很近,回来只要10多分钟就到了,堵车和看病,都是在谋杀人的生命。 痛惜,一边等待检查一边看书,放松心情的时候也听音乐,手忙脚乱之际,丢了SONY耳机的原装线夹。
按:这是我上周看过的简书里给我最多共鸣的一篇文章。曾经,我也毫无节制的沉溺于朋友圈中,当时的心态,被公子若的理性分析一一击中。从2014年起,我慢慢淡出了朋友圈,很少再发布新的动态了,但我又以为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逼格,浑然不知真正的智者在这条路上的探索之深和延展之远。 以下的文字名为摘录,但篇幅预计在原文的80%以上。原谅我没有遵照简书的规则,向公子若获取授权。因为我的网志,只是一个封闭的朋友圈。而我每天都在打开的简书,现在想来,是另外一个值得我付出时间的更大的朋友圈。但其实,真正重要的,还是珍惜身边的人,我并不敢奢谈朋友。 其实有或没有朋友圈,你都可以活得很精彩,你都要好好珍惜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