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庄子·列御寇》 “列御寇”本是篇首一人名,《庄子》里用作篇名。全篇由许多小故事夹着议论组合而成。内容很杂,其间也无内在联系,不过从主要段落看,主要是阐述忘我的思想,人生在世不应炫耀于外,不应求仕求禄,不应追求智巧,不应贪功图报。 九征摘录 孔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顺懁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釬。故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 “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①,近使之而观其敬②,烦使之而观其能③,卒然问焉而观其知④,急与之期而观其信⑤,委之以财而观其仁⑥,告之以危而观其节⑦,醉之以酒而观其侧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⑨。
世所谓小人者,便辟巧佞,翻覆难信,此小人常态,不足惧也;以怨报德,此其甚者也;背本忘义,抑又次之。便辟者疏远之,则无患矣;翻覆者不信之,则无尤矣;唯以怨报德者,不可以预防,此所谓小人之甚者也;背本者虽不害人,亦不知感。 昔伤蛇傅药而能报,飞鸮食椹而怀音,以怨报德者不及伤蛇远矣,背本忘义者不及飞鸮远矣。至於白公负卵翼之德,宰瓠遗灌溉之恩,陈馀弃父子之交,田蚧忘跪起之礼,此可与叛臣贼子同诛,岂止於知己之义也。 世以小人比穿窬之盗,殊不然矣。夫穿窬之盗,迫於饥寒,莫保性命,於高赀者有何恩义,於多藏者有何仁爱?既无恩义仁爱,则是取赀於道,拾金於野。若能识廉耻而不为,是有偿金者之行矣;若能忍饥馑而不食,是有蒙袂者之操矣。所以陈仲弓睹梁上之盗,察非恶人。以是而言,盗贼未为害矣。然操戈蜒,挟弓矢,以众暴寡,杀人取财者,则谓之盗,比於以怨报德者,亦未甚焉。何者?人之父子兄弟,有不相知者;有德於人者,是已知之矣,焉得负之哉?
人生的种种苦恼,总混杂在我们对物品的执着中。没有安全感,缺乏自信心,我尤其病得深重。无论是那五十平米的小家,还是我的办公桌,甚至每一块硬盘/云存储/数码设备,都没有宽敞的空间,我还能活多久,我有希望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把它们都转化为自己的学识,带走吗? 今天开始,随手整理自己身边的东西,无论是物质的,数字的,都会重新审视他们的价值,并记下自己的思考。 关于硬盘空间,我曾经试图将本地文件同步到百度云,但现在,我也决定放弃了,真正有价值的,我会备份到今天新买的2T希捷硬盘,其它的,记下名字,删除。我也不知道哪一天百度云会停止免费服务,即使上传,这些资料也不一定能保住。如果它能坚持运营,那我需要的东西,知道名字,大半也能重新找到。如果真的错过了,就是缘分已尽。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著名学者纪昀流放乌鲁木齐期间所作的笔记小说集,全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意在劝善惩恶,虽然不乏因果报应的说教,但是通过种种描写,折射出封建社会帝国专制末世的腐朽和黑暗。他有意模仿宋代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雍容淡雅,天趣盎然”,“隽思妙语,时足解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以每脱稿一种,即被亲朋好友竞相传抄,展转刻印,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 可惜的是,这部传奇著作,因一些历史原因,发生了重大灾难,原稿遗失殆尽,纪昀凭借自己的记忆,重新写过,虽成《阅微草堂笔记》,但终有大量疏漏。这一灾难在今天看来,也算是我国文学历史上较为惨痛的一次。《阅微草堂笔记》就目录来看,分为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滦阳续录数章。
按:昨天去庄胜崇光BHG,购买大米,蔬菜,牛奶,除了一次性手套,其余全是吃的,而那手套的用途,自然也是为吃服务,而且,人生第一次买三文鱼。 想起早年在上海,我们几乎每天晚上都去乐购买水果蔬菜,开销30-50元,觉得已经太奢侈了。来北京的最初几年,我们的生活相当拮据,后来又咬牙买房,更是捉襟见肘,每次去超市,我们都是只买必备的生活用品,纸巾,牙膏,抹布,等等,在柜台结账的时候,看到其他的顾客都是整车的食品,泡面,火腿,乐事,非常的想不通。 物换星移,如今,我也像个富人一样,出入北京的高端超市,付款动辄超过五百元,但其实,我的内心,依然贫穷。就像我每次开车路过天安门广场都想拍照一样,这一切都显得很不真实,似乎水到渠成,又像海市蜃楼。 回到家已经十点,我们把带鱼和三文鱼收拾干净,切好,洒上葱姜,花椒,少许盐,准备腌制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烤着吃。没有意外,最后忙到十二点才睡,平儿说,今天晚睡,明日就晚点起来,坐地铁上班去。我支支吾吾,平儿一听就明白了,自从有了车,你就再也不想挤地铁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是谁说的,太有智慧了!出自哪里?
清早,可能是为了阅读《道德经》,平儿问我,如何入门提高文言文水平呢? 知友推荐周振甫先生的《怎样学习古文》,试读部分摘录,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真正的大家风范,整理了亚马逊的书单,列举如下,希望有机会可以逐一拜读。 周振甫(1911年—2000年),原名麟瑞,笔名振甫,后以笔名行,浙江平湖人。中华书局编审,著名学者,古典诗词,文论专家,资深编辑家。 1931年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随著名国学家钱基博先生学习治学,1933年,上海开明书店招录朱起凤《辞通》的校对,周振甫作《老学庵笔记》断句测验,得以录用,从此开始了他的校对、编辑生涯。进开明书店帮助宋云彬校对了《辞通》后,又校对了王伯祥主编的《二十五史补编》。
推荐一本书:《周振甫讲怎样学习古文》 摘抄: 怎样学习古文?我们翻开《唐才子传》,在《王勃》传里,说:”六岁善辞章。”他六岁已经会写诗文了。当时的诗,就是古诗、律诗、绝诗,当时的文,即古文、骈文。六岁怎么就会写这样的诗文呢?再看《骆宾王》传,称”七岁能赋诗”;《李百药》传,称”七岁能文”;《刘慎虚》传,”八岁属文上书”,类似的记载还有不少。换言之,在唐朝,七八岁的孩子不仅会读懂古文、骈文、旧体诗,还会写古文、骈文和旧体诗。是不是当时的人特别聪明呢?不是的。我们再看近代人,如康有为,”七岁能属文”。梁启超“六岁毕业《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日缀千言”。可见古今人的聪明是相似的。那么,不论是唐代人或近代人,他们从小就能读懂古文,不仅会读,还会写古文和旧体诗。为什么现在人读懂古文会成问题呢?这当跟读法有关。
按:清早读一段庄子,摘自《庄子·人世间》,借孔子之口。缘起在于张中行先生的散文《祖父张伦》,张先生不算书香门第,祖父是地道的普通农民,勤俭兴家,然而张先生的祖母和父母,一生好赌,祖父心疼,但管不了,只好“虽不知而接受了庄子的生存哲学”: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生!夫子其行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