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车内睡觉,恐怕很多车主都有这样的经历,也许在等人时小息片刻,也许中午午休时在车内好好放松下,但是你知道这样的行为可能会致命么?车主因为睡觉导致再也没醒来的新闻比比皆是,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情况发生?如果我们真的需要在车内休息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个简单的车内睡觉就会致命。随着工艺的进步,现在车辆门窗的密封性能良好,车内狭小的空间密不透风,很多人喜欢在停驶的状态下或者在通风不好的车库里开着汽车空调或暖风休息。由于汽车在停驶的状态下,车内外的空气难以进行对流,发动机长时间运转排出的一氧化碳便可能逐渐聚集在车内,加之车内人员呼吸耗氧而排出二氧化碳,时间一长,车内氧气逐渐减少,车内人员便会不知不觉中毒而失去知觉,严重时会丧失生命。 其实车内这些一氧化碳来源于汽车的发动机。据测试,当汽车发动机在怠速空转时,因为燃烧不充分,往往会产生含有大量一氧化碳的废气。一氧化碳和人体红血球中的血红蛋白有很强的亲和力,进入人体以后会大大削弱血液向各组织输送氧的功能,轻者造成人们的感觉、反应、理解、记忆力等机能障碍,重者危害血液循环系统,导致生命危险。
周末在古北,听了冬吴同学会的一期节目:职场八股PPT,感同身受。本周我们也要出PPT,思考策略。 我建议先不要着急直接做PPT,一页一页的幻灯片,其实是零散思维,对个人的语言组织、系统思考起不到应有的锻炼作用。而且近年来职场上有一种很坏的风气,很多挖空心思做PPT,形式豪华而内容空洞,落下一个名声:骗骗他。 比较好的做法是先写成一篇文章,然后把文章的脉络、骨干,抽出来做PPT。 这样,现场的演讲,就是把文章的内容,演示给听众,注意也不是背诵,或者复述,因为即使没有现场互动,也要注意观察听众的反应,要想办法调动听众的情绪,最终你讲的内容,大家才能有一些印象。
早上在地铁看吴伯凡老师的文章,感觉机器,领悟到,人与人之间,要达成共识,有多么的困难。姑且不论盲人摸象,单是凯特琳的裙子,足以让人深思。 我眼中的现实,与其他人所见,所闻的现实有什么不同? 这一切都始于2015年2月的一个星期四晚上,Tumblr上有人发布了一件连衣裙的照片,被BuzzFeed转载。网上的问题是,这条裙子,是白色+金色,还是蓝色+黑色?对于这个问题持有不同的答案,让兄弟和朋友之间都“反目成仇”,名人们也争相给出自己的看法。人们对于这个裙子颜色的争论基乎让整个互联网世界都暂停下来。 这条裙子实际上是蓝色的,但这不重要。 而且大多数人并不这么认为——在BuzzFeed的民意调查中,67%的人投票赞成裙子的配色是白色+金色,而蓝色+黑色的得票率则为33%。 从这个争论看来,我认为重要的是,这让我意识到人类感知和现实之间的鸿沟之大,通过这种网红争论,我们发现自己在虚实之间的边缘,徘徊。
旧的资源,机械硬盘,移动硬盘,网络云盘,印象笔记,有道笔记,维基百科,甚至我的Kindle,我的手机,在过去我不懂克制的十年,都积攒了太多东西。我曾经有一个妄念,把它们一一整理清楚,或者收藏,或删除,然而实践下来,几乎耗尽了我的心血,无数次把我逼到快要发疯的境地。 太消耗时间了,我要改变这种模式,从现在这一刻开始,保持克制,信息太多,不缺少我一个搬运工,Wiki或者Blog,记录自己的见解,拒绝长篇转载,摘抄回来的知识,它并不能成为我的知识。 第一版Wiki,词条数目将止于1493条,我对这个数字有偏爱,源自《1493: Uncovering the New World Columbus Created》,有某种寓义。 1493年3月,当哥伦布载着黄金饰品、色彩斑斓的鹦鹉和10名印第安俘虏胜利返航后,形势彻底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