辋川集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By - 陳 思敬

假如某一天,你被公司解雇了

当你在一个组织待了很多年,你已经非常熟悉这个组织了,你依靠着组织生存。可是,在如今变化如此快速的世界,组织也不得不进行调整或重组,当组织变化或者组织被解散时,你是否有竞争力去其他组织生存? 有很多职场人士,在一个组织待惯了,时间一天天过去,能力却没有增长,仿佛进入了时间黑洞,几十年就过去了。当组织改变的时候,发现自己早已不适应其他的组织。 在如今的社会,你要有能力脱离组织,即使离开组织也能很好地生存下去。当你有这样的能力时,无论组织发生了什么变化,你都能更加从容地面对。 愿你的职业生涯是走上坡路,越来越好,而不是下坡路,一日不如一日。有时,有危机感,并不是一件坏事。 签约作者:弘丹 2016.05.19 15:56 写了535936字,被7222人关注,获得了19894个喜欢

By - 陳 思敬

杨显惠

再记住一个伟大的作家。 甘肃东乡人,1946年出生。1965年由兰州二中上山下乡赴甘肃省生产建设兵团安西县小宛农场,1971年入甘肃师范大学(现西北师范大学)数学系读书,1975年在甘肃省农垦局酒泉农垦中学做教师,1981年调往河北省大清河盐场工作,1988年入天津作家协会专职写作至今。 生命三部曲: 夹边沟记事 定西孤儿院纪事 甘南纪事

By - 陳 思敬

早起何为

今天五点左右就起床了,给毛毛开了一盒罐头,开始碎片阅读。 读了两篇简书签约作者的文章,主题为职场危机和百鸟朝凤; 整理Day One,添加标签,上传图片,发现除完美支持Markdown之外,还能根据照片信息重新设定日记的时间和地点; 发现知乎有人在扒一位叫周雨濛的九零后女生,简历做假,满嘴胡话,无力直视其三观; 重新认识木心,原来他就是《从前慢》的作者,我的百度云中,藏有木心作品,还有弟子陈丹青的笔记; 开始读阮一峰的博客,四个主题,消除贫穷,上海最豪华的学校,即将到来的中国经济大萧条,Google 10 年,很多内容和观点引人深思; 回忆昨天听的《夹边沟记事》,《憎恨月亮》和《饱食一顿》,杨显惠的写作手法很妙;

By - 陳 思敬

百鸟朝凤

影片的后半部分,就比较压抑了。我一边看一边忍不住流泪。坐我边上的是一位男生,陪着他女朋友一起看,他女朋友也一直流泪,他一直拉着女朋友的手,给她力量。而我一个人坐在影院里,仿佛就我一个人一般,一边看,一边拿着纸巾擦着眼泪。 我流泪不仅仅是因为感动,而是不忍。看着焦三爷为了吹《百鸟朝凤》,血从唢呐中流出,还要让天鸣继续吹,自己击鼓。我看着天鸣,那么善良,信守着自己的承诺,一个人苦撑着游家班,甚至养活不了自己,更别说娶媳妇;我看着焦三爷直到生命的最后,还要卖掉老牛,给天鸣置办新家伙;我看着天鸣一个人在焦三爷的新坟前吹着唢呐。焦三爷一生给多少人吹过唢呐,而自己的白事,却连四台都凑不齐…… 其实,消逝的又何止是唢呐呢?历史的潮水滚滚向前,个人的力量在历史的洪流中是多么地微不足道。谁都无法阻挡历史的洪流,谁也无法扭转历史的风向。消失的又何止是唢呐?焦三爷的妻子,也就是天鸣的师娘,除了下地干活,就是在家织布,电影中出现好几个她织布的镜头。现在谁又还会在家织布?麦子成熟,焦三爷和妻子下地割麦,天鸣和蓝玉也跟着下地割麦,而现在手工割麦的也很少了吧,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化设备;在影片中,不管是天鸣,蓝玉还是焦三爷,回家,出活都是走路,在烈日下走在黄土地上,赶着去出活,而现在,即使没有汽车代步,也有电瓶车,自行车……

By - 陳 思敬

周振甫

清早,可能是为了阅读《道德经》,平儿问我,如何入门提高文言文水平呢? 知友推荐周振甫先生的《怎样学习古文》,试读部分摘录,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真正的大家风范,整理了亚马逊的书单,列举如下,希望有机会可以逐一拜读。 周振甫(1911年—2000年),原名麟瑞,笔名振甫,后以笔名行,浙江平湖人。中华书局编审,著名学者,古典诗词,文论专家,资深编辑家。 1931年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随著名国学家钱基博先生学习治学,1933年,上海开明书店招录朱起凤《辞通》的校对,周振甫作《老学庵笔记》断句测验,得以录用,从此开始了他的校对、编辑生涯。进开明书店帮助宋云彬校对了《辞通》后,又校对了王伯祥主编的《二十五史补编》。

By - 陳 思敬

伯乐在线面试题目收藏 JavaScript 就要统治世界了? 2016年Web前端面试题目汇总 BAT及各大互联网公司2014前端笔试面试题:HTML/CSS篇 BAT及各大互联网公司2014前端笔试面试题:JavaScript篇 呃,统治 Web 的 JavaScript 准备要接管桌面了!

By - 陳 思敬

木心

我 那一页,只有一句: 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 云雀叫了一整天 木心诗集《云雀叫了一整天》224页的短句: 你再不来,我要下雪了

By - 陳 思敬

立体的懂

三 探索文章用意 (一) 古人写文章,有的有针对性。比方写信,是给对方看的,只要对方看懂就够。因此信里的话,对方了解情况,看了就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写。后来的读者不了解情况,只就信里写的话来探索作者的用意,就可能猜错。立体的懂,要求不光懂得书中写的话,还要懂得当时的情况,懂得他为什么这样写的用意。否则把作者的用意搞错了,就没有弄懂,谈不上立体的懂了。 比方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他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引起了后人的猜测,清朝包世臣在《复石赣州书》里说:

By - 陳 思敬

周振甫讲怎样学习古文

推荐一本书:《周振甫讲怎样学习古文》 摘抄: 怎样学习古文?我们翻开《唐才子传》,在《王勃》传里,说:”六岁善辞章。”他六岁已经会写诗文了。当时的诗,就是古诗、律诗、绝诗,当时的文,即古文、骈文。六岁怎么就会写这样的诗文呢?再看《骆宾王》传,称”七岁能赋诗”;《李百药》传,称”七岁能文”;《刘慎虚》传,”八岁属文上书”,类似的记载还有不少。换言之,在唐朝,七八岁的孩子不仅会读懂古文、骈文、旧体诗,还会写古文、骈文和旧体诗。是不是当时的人特别聪明呢?不是的。我们再看近代人,如康有为,”七岁能属文”。梁启超“六岁毕业《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日缀千言”。可见古今人的聪明是相似的。那么,不论是唐代人或近代人,他们从小就能读懂古文,不仅会读,还会写古文和旧体诗。为什么现在人读懂古文会成问题呢?这当跟读法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