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胖咪谈三国 来源:百家号 按:在风连轩群中,看到关于孔雀东南飞的历史考证,更有马伯庸先生的文章:《「孔雀东南飞」背后有着这样惊人的阴谋》,着实吃惊不小。我上高中之前就会背孔雀东南飞,现在20多年过去了,如果不是看到昨天的那个文章,我完全意识不到其后的历史。有没有这么多的微言大义我不知道,但能流传千年,创作的时候有所托,也正常。像我现在也不会无缘无故的写一篇文章,多数有点什么想法。只要不是动辄后妃之德就值得学习。
今天初七,打工人开始了新的一年的起航。回想小时候,正月初七,我多半还住在邱家塆的舅舅家,等到他们初八或初九去我家拜年,才一起回来。那个年代日子很苦,过年承载了我全部的快乐和希望,好吃的,好玩的,新衣服,新鞋袜,是现在物质丰富以后所无法体验的。 自打工作以后,我过年就很少回家,也更少走亲戚,与舅舅舅母表兄表弟的联系日少,感情日淡。大概五年以前,因为谁也说不清楚的原因,父辈之间直接断了来往,孰是孰非,我也不想再议论,关系的维护是双向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自己也认为,如果双方都不看重这份亲情,那不如断了干净。 然则今年的春节,与往常并不一样,与父亲还在保持联系的三舅告诉我们,大舅母在年前腊月二十五去世了,二十八出棺,按老家的规矩,正月初二新香。我在北京未回,已经出阁的妹妹,代表我们一家,去送舅母最后一程。
开始在喜马拉雅上听《中国人史纲》,早先夏寅生推荐,而在我听《重说中国近代史》的时候,系统也自动推荐了它。 最初我对柏杨先生有一些成见,第一次听说他的名字,是因为《丑陋的中国人》,几乎世人皆知,但我这个伪读书人至今也没有读过。后来,我知道了柏杨白话版的《资治通鉴》,虽然深佩他穷十年之精力,但我认为古文宜注不宜译,也不感兴趣。尔后柏杨先生为《德川家康》作序: 一千余万字的《德川家康》,每一行每一页,都充满谋略、诡诈、杀机,但也充满忠贞、效命,和崇高的统一全国的理念。中国有两部书可以和它相比,一是《资治通鉴》,一是《三国演义》。《资治通鉴》因一直被封闭在艰深的文言文中,影响不大;而《三国演义》上的人物,却深入民心,成为影响中国人性格最巨的书籍之一。
文:顾绍松,罗山高中同学 年结束了,收收心加油干…… 伴随着堵车和一碗米线,热热闹闹的新年结束了,其实已经开始工作了,只是觉得十五没过心没收回似的,再没有理由和借口去懒惰了…… 今年过年依然在信阳老家度过的,老家现在已经没几家人了,基本都是留守的儿童和老人,随着新农村建设一部分搬走了,一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可能过年的缘故比平时人还多点,听爷爷说要是在平时半天碰不到一个人。老家环境比郑州好,至少回来这几天雾霾没那么严重,新农村建设盖的房子也挺好。水泥路也代替了以前的土路;但现在也开始污染了,最明显的感觉原来家门口的池塘水清澈见底,快过年时,爸爸总会请人捞鱼,现在呢里面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里面尽是垃圾。村后的淮河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因为沙场的老板滥采滥挖,河道更改,植被破坏严重,不知道还能抽多久,政府为啥不管。
我和收音机有三段情缘。 最初是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家连一把雨伞都没有,当然也不会有收音机,但是当时很多同学家里有,木质外壳的那种,体积不小,我就经常听他们在路上说,什么什么时间听什么台,指针指向8,有很好听的节目之类,我很羡慕,也很无奈。后来流行《封神榜》,我看了录像,也在邻居家里找到了书,书中有插图,我至今记得杨任的样子,眼眶里各长出一只手,很诡异。后来收音机中也开始播封神榜的评书了,我又凑到他们家去听,那是一台收录机,可以听广播,也可以放磁带,银色外观,很漂亮。印象深刻的一段,是燃灯道长暗助李靖打败哪吒,听完之后,匆匆跑去上学,估计还迟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