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传世本道德经第二章第一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应该如何理解?
到了现代,已经有了定论,以陈鼓应先生的译文为参考:
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好的话,那么丑陋的东西就显露出来了;如果都知道善良的事情是善良的话,那么不善良的事情就显露出来了。有和无在相互对立中得以形成,难和易在相互对应中得以产生,长和短在相互比较中得以显现,高和下在相互依赖中得以存在,音和声在相互应和中得以区分,前和后在相互对比中得以出现。
但如果《老子》在历史长河中湮没了,只留下根根断简,寥寥数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我更愿意接受蒋勋的解释:
所有人知道的美已经不是美了。
尽管江弱水先生在《撕扇记》中对其进行了批判:
老子这句话不能这么解释吧?所有人都知道美之为美,丑也就为人所知了。这解释是由后文“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等等所决定的,古来没有异议的。
但“古来没有异议”值得商榷,毕竟《河上公章句》的解释,和现代不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自扬己美,使彰显也。斯恶已;有危亡也。皆知善之为善,有功名也。斯不善已。人所争也。故有无相生,见有而为无也。难易相成,见难而为易也。长短相较,见短而为长也。高下相倾,见高而为下也。音声相和,上唱下必和也。前后相随。上行下必随也。
吴伯凡老师在《冬吴相对论·互联网伪军》中,也和蒋勋先生持相同的见解:
吴伯凡:这还是那句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就大家都开始说一个东西的时候,它就会变坏了。前几天我碰到一个朋友,他在谈互联网思维,我就表示:“你别谈这个东西,我对这个东西一点都不感兴趣。”他说:“我不就是听你们说互联网思维这么多年来……”我就跟他没法解释啊。
最近以来,就这个互联网思维在那个微信上那个刷屏啊,有个朋友告诉我,他说每隔半个小时,就有一个关于互联网思维的那种文章,就分享啊,各个行业,不管是挨得着挨不着的,都在谈互联网思维。一套一套的那些东西,他认为是灾难。所有任何一个东西,只要把“互联网思维”这个标签一贴。
梁冬:就显得很新潮。
吴伯凡:对。
为什么博学如吴伯凡,也会产生错误的理解呢?关键在这个斯字,因为“斯”可作“此”解,尔雅·释诂:
斯,此也。
所以,相信自己的理解吧,有的时候,为了追求内心的自洽,断章取义,未尝不可。
不要内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