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不生气
把「生氣」想像成一個冰山,底下可能潛藏著的是「自卑、被誤會、不被接納、恐懼、害怕、脆弱」等等複雜的情緒。生氣是一種情緒,沒有好壞之分。不過「總是」愛生氣的人,很可能擁有一個害怕受傷的靈魂。因為怕受傷,所以先聲奪人,看起來像是在對別人生氣,實際上,是在氣自己。
根據家族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的說法,所有的 人際互動,都隱藏著一個冰山(The Personal Iceberg Metaphor of Satir Model):
1. 事件:故事表面上看來,可能是說話踩到了对方的爆點。
2. 行為:溝通姿態是「指責型」。
3. 感受:恐懼失去地位、怕被看扁。
4. 觀點:我不能先示弱、老虎不發威會被當病貓。
5. 期待:希望自己是強大的、希望別人是服從的、也希望自己能夠符合別人的期待。
6. 渴望:想要被愛、被接納、被認可。
7.自己:我是「真性情」的人。
想一想上次你跟人有爭執時,你是下面哪一種溝通姿態?簡單來說有下列幾種,修改引自《薩提爾的對話練習》:
1. 指責型(30%):「都是你的錯!」為了保護自己,總是用否定、命令來溝通,並不是表達自己。
2. 討好型(50%):「拜託你可不可以不要這樣⋯⋯」老是以「好」、「答應」來溝通,擔心一旦表達自己,就得不到他人的重視、愛與價值。
3. 打岔型(0.5%):「嘿嘿嘿——先不說這個了,你有聽過鵪粒嗎?」為了面對壓力,溝通時不表達自己,而是用「不溝通」來溝通,言不及義、用搞笑跳 tone 來岔開話題。
4. 超理智型(15%):「根據我讀到的研
究,我們現在的狀況叫做⋯⋯」為了得到被認同,溝通時總是用爭辯、說理認為自己是對的,並不是表達自己。
5. 一致型溝通姿態(4.5%):外表專注放鬆,內心和諧寧靜,同時在乎自己、情境與他人。心口合一,難過的時候說「我很傷心」,生氣的時候說「我很不高興」,不防衛、不說反話,平和地表達自己的感覺、想法與期待。
不論是生氣或哭泣,下面都隱藏著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需要別人的支持、了解、和肯定。眼淚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是「表達脆弱」,「哭泣」通常可以增加親密感,或讓對方有幫助和安慰自己的機會。相對於哭泣,生氣則是「推開別人」的情緒,你可能透過憤怒讓別人按照你的話去做,但卻因而破壞了關係。
生氣是大炮,哭泣是繩子,有的人習慣用大炮攻擊(指責型),有的人習慣示弱來把對方和自己拉在一起(討好型),這些方法有時候有用,但也有些時候因為你的言行不一,難以讓對方了解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說了這麼多,如果真的面臨衝突的時候該怎麼辦呢?下面三個步驟提供給大家參考:
(1)冰:先停下來,深呼吸。想想現在的情境是什麼?彼此的冰山底下是什麼?
(2)奇:蹲下來或面向他,別太快有「先入為主」的假設,嘗試用一致的方式、好奇的心情,開啟溝通!
(3)步:想像自己正一步一步地靠近彼此的心情與需求,並不斷確認和回饋自己所見所聞。
冰山對話練習,對我(作者)來說是「看見需求」的過程。在需求產生衝突時,一句話並不只是一句話,行為也不只是行為,而是一連串的情緒、認知、渴望、期待、甚至是「對自己的看法」的串聯。當你願意用好奇的心態,來和對方,甚至和內在的受傷的自己好好地聊一聊,或許你就可以發現那個沒有被看見的痛苦,以及在痛苦裡面,對這段關係深刻的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