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方法
太贪婪,看见好书就存,甚至一天到晚到处搜索下载,感觉心力憔悴,所以今年一开年,先划个小圈子。也为了避免贪多嚼不烂,我决定用笨办法读书,八条规则:
1. 严格以二零二三年读书计划为中心;
2. 不苛求“一书不尽,不读新书”,可以并行,也可以弃书;
3. 关键的读书节点,在时光机中记录;
4. 已成型的参考资料记在时光机,需要加工的记在过隙录;
5. 重点内容划线,导出存档于夜航船;
6. 尽力用整块时间读完一节或一章,但也要注意保护视力;
7. 辛夷坞中撰写读书笔记,可以分节;
8. 古之学者为己,温故而知新,或务于精熟,或观其大略。
汗颜,本来说想,曾文正公以笨办法读书,成古今第一完人,看到一篇知乎回答,才发现自己错了:
我不喜欢曾国藩,但是曾国藩真的不“笨”,27岁中进士在当时已经算“凤毛菱角”了,而所谓曾国藩的“笨”完全是各种自媒体“包装”出来的,无非是借助他的“笨”告诉大家,每一个人只要勤勤恳恳,即使没有天赋,也有可能身居高位,而这实际上是与历史事实不符的。
曾国藩的“天资”在晚清名臣中确实不算十分出众,但是也绝对不差,然而要是和一般百姓相比,曾国藩说是“天才”也不为过。
说他“笨”,来回来去就那么几件事,无非是小时候背书背不下来,连入室的强盗都会背了,他还是背不下来,考秀才几次都没成功,反应比一般人慢半拍等等,这些所谓的“事迹”我都能倒着背了,然而事实上呢?
不谈曾国藩后期政治上的摸排滚打,就说“考功名”这个事情,就已经是99%的中国人达不到的程度了:
曾国藩且不说8岁读“四书五经”,14岁读《周礼》、《史记》这些事情;有案可查的是:15岁,长沙童子试第7;21岁,中举36名;27岁,进士三甲42名;朝考一等第三名,被道光皇帝破格提拔为第二名。
就曾国藩早年这些“成绩”吊打当时99%的人不为过,大家可能不太理解27岁进士是什么概念,几乎是同龄人中前0.1%的存在,说“凤毛菱角”真不算过分,用现在的话来讲“学霸”恐怕不足以形容,只有“学神”才能与之匹配。
根据前上海社科院院长张仲礼先生的统计,19世纪中期(正好是曾国藩生活的时代),获得秀才、举人以上功名的人,加上在职官僚大约550万人,即我们所谓的“士大夫阶层”大约是总人口的1.3%。而曾国藩取得的功名是“进士”,属于这1.3%中的“佼佼者”,绝不算是“笨”,而且是在27岁获得,难能可贵。
有人专门统计过明代的大约1万2千名“进士”的平均年龄,大致是32.77岁,而解元进士则是32.34岁,曾国藩可以说是在进士中也算“年轻有为”的。
不要说和清朝比,和前代的人比,也一点不算“差”:王阳明(王守仁),算是中国读书人心目中“最理想的人生模板”之一了吧,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全都做到了,文治武功,被很多人认为是“天才”,然而他也是27岁中进士;高拱,《明史》中记载的“五岁善对偶,八岁诵千言”,17岁已经被乡里认为是“才俊”的人,直到30岁才中进士,然而并没有人说高拱“笨”吧?袁崇焕(袁督师),现在是很多人口中的“悲剧天才”,然而这位“天才”35岁才中进士,为什么曾国藩27岁中进士,就一定就是“笨”呢?
所谓“风流才子"也好,所谓“天才”也好,所谓“笨”也好,不过都是后人贴上去的标签,他们需要描写风流才子情爱故事的时候,他们就是“风流才子”,需要讲“勤能补拙”的励志故事的时候,他们就是“蠢货”。曾国藩则是后者,在成为后世鸡汤文的主角的时候,就必须把他塑造为笨人。实际上,历史上风流才子们,真正金榜题名的时候都过了“而立之年”,而“笨拙”的曾国藩那个时候还是个“后生”,却总是被人拿一张老气横秋的照片到处讲励志故事罢了。
晚清名臣中,能觉得曾国藩"笨”的真没几个,无非是李鸿章说了一句“儒缓”,梁启超说了他“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
这只是说曾国藩不是“天才”,在李鸿章眼里反应比较慢,并不是说他“笨”,标准完全不一样,因为这些人已经按照"贤杰”、“圣人”标准来了,在晚清顶级架构中,曾国藩确实不算天资很棒的:李鸿章,曾国藩的学生之一,21岁中举,24岁二甲第13名,相当于全国TOP20的存在,单说“天资”,李中堂真的可以算是“聪慧”,觉得曾国藩“儒缓”倒是没毛病;常常拿来一起比较的,还有晚清名臣张之洞,15岁中顺天府“解元”,27岁直接在殿试拿到探花及第(TOP3,一说是慈禧亲自选中),不要说26岁状元翁同龢,所以给人一种曾国藩天资不好的错觉。
实际上,还有更多的人,连曾国藩的成绩都达不到,不要说那些默默无闻的“孔乙己”们,很多晚清名人都达不到:康有为学问不差吧?一路屡试不第,直到37岁赶上公车上书,才考取进士;左宗棠够聪明的吧,他和曾国藩几乎是同龄人,然而中举之后,屡试不第,几乎“自闭”了(真的是闭门不出),40岁之后才出山做官,最终也没有进士;袁世凯不傻吧?大家族出身,从小学四书五经,年轻时候也玩命读书,在私人信中写“弟不能博一秀才,死不瞑目",你猜最后怎么样了?举人功名都没有,心灰意冷投吴长庆,加入淮军了。
现在不知道是否是因为很多人读了不少古代“才子佳人”的小说,还是因为自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仿佛27岁中进士已经算是“笨”了。对这么看的人来说:是不是只有像苏轼、苏辙兄弟那样同榜进士才算"书香门第"?当年,苏轼20岁,苏辙18岁,北宋京师轰动,然而历史上有几个“三苏”?是不是只有像司马光(19岁进士)、欧阳修(23岁进士)、王安石(21岁进士)、刘基(23岁进士)、张居正(22岁进士)、徐阶(20岁探花)这样年少得志,之后身居宰辅之位才算聪明?像严嵩(25岁进士)、范仲淹(26岁进士)已经算是“愚钝”了?然而漫漫历史长河中,像英才有几个?
很多人看不起曾国藩,理由有很多,不过你要是觉得他“笨”,那可是有点失了智。
我真是无知无畏,这么多年,以自为很了解曾国藩,也跟风以为曾国藩天资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