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妄言笔记(三)
昨天晚上读完第五卷,核心人物是姚泽民,曹先生借姚泽民之躯,痛骂所谓黑衣宰相姚广孝,笔力之健,文风之辣,在已读过的章节中,无出其右。
我们的初高中历史教材,对靖难几乎一笔带过,也许是成王败寇作祟,对朱棣天子守国门赞誉有加。后来读明朝那些事儿,才第一次知道姚广孝,作者对他的态度,似乎只关注政治家和阴谋家的角色,有批判,但无鞭挞。功成之后,也曾提过家姐拒之门外,大概代表了时人的道德判断。
唯在姑妄言中,开篇即借鬼判,对姚广孝进行了严厉的痛斥,转世投胎为自己的后世子孙,炼狱一生:
你这贼秃,既皈依释教,就当守你清规,自幼奸淫祸乱,就该下犁泥地狱了。后复逞你凶心,屡劝燕王篡逆。你去想一想,当日只图你做一个开国元勋,独不念杀了多少无辜之忠义,弄得众人族灭身亡,皆由你之作俑。我看你故乡尚有你当年奸生之子孙在,今着你仍生姚家,既为尔孙之子,好酒贪淫,败辱家庭,丑流后世。尔初受国恩,后复归燕王造逆,还受贼封公爵,遂你生前之愿,因而覆宗灭族,碎桀其身,仍剖棺戮你前生之尸,以报往愆,庶可稍快人心,且为方、铁诸公稍雪其恨。速速带去,勿久污我之殿陛。
我也重新思考姚广孝,我依稀记得,姜安琪在第二璀璨的一次直播中,以独立顾问比之黑衣宰相,这也许代表了姜的价值判断。
要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可脱离他的身份,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姚广孝,僧人也,法号道衍,不安于身,可以说这是他本人的选择,不足效法,无可厚非。如果人人都安于本分,那这个世界可能就停滞了,一个封闭的系统必然走向腐朽和衰败。而他因一己之私心,致天下烽烟起,生灵涂炭,在历史上就罪无可恕,毕竟建文时代,天下承平,非无道乱世也。
但姚广孝这个人又极其复杂,六百年来争议不断,且看当代网络主流观点,百科、知乎及微信,皆有持此论者:
姚广孝(1335年 – 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学家,文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姚广孝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精通三教,与明初儒释道各家学术领袖都有不错的关系。 洪武十五年,被明太祖挑选,以“臣奉白帽著王”结识燕王朱棣,主持庆寿寺,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朱棣靖难第三年,姚广孝留守北平,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以区区燕地一方土地敌全国兵马,且最终获胜,历史上绝无仅有。
成祖继位后,姚广孝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太少,被称为“黑衣宰相”。负责迁都事宜,一手规划今日北京城布局。而后在解缙编书失败后又担任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尤其是《永乐大典》,这是他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最大贡献。少师晚年,在明初期佛教渐成颓势之际,又担起护教(佛教)之责,整理了反排佛的《道余录》,为佛教史上一件大事。
永乐十六年(1418年),病逝庆寿寺,追赠荣国公,谥号恭靖。皇帝亲自撰写神道碑铭,并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顾炎武:“少师之才,不下于文成(王阳明),而不能行其说者,少师当道德一,风俗同之日,而文成在世哀道微,邪说之作之时也。”
李贽:“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我们作为小人物,无法左右历史,甚至也不能评价政治,但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当代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在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上完全独立于主流之外,否则到了必须转向的时候,必定会付出惨烈的代价,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非王侯将相所能螳当也。一百年前的中国如此,二零二二的中国亦如是,我们要记住,是谁造成了二零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