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案
博客的标题,取自王维的诗。
昨晚和平儿谈及王维,不知为何,想起了曾经听说过的王维和武则天的野史故事,平儿说你别讲了,以后没办法再读王维的诗,《山居秋暝》写得多好,于是开始背诗,却发现总是串句。人一生最好的学习时间,果然是中学,一直到现在,我们能背诵的诗文,都是中学课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今天查了一下王维的生平,发现:王维生于701年,武则天死于705年。
传闻不攻自破。
宋之问和武则天之间,可能的确有故事,且宋大诗人一生的污点,不止这一个,杀人夺诗,令人胆寒。
百科资料:
宋之问(约656年 – 约712年),唐汾州隰城人(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唐代诗人、儒客名士。又名少连,字延清。上元进士。累转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趋附张易之兄弟,坐贬泷州参军。中宗时,逃归洛阳,以告密有功,擢鸿胪主簿,迁考功员外郎。后事太平公主,复附安乐公主,为太平公主告发,贬汴州长史,改越州长史。先天元年(712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被赐死于徙所。
宋之问有一个外甥名叫刘希夷,与宋之问年龄相仿,中过进士但无心仕途,也是一位诗人。
有一次,刘希夷写了一首题为《代悲白头翁》的诗,诗云: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生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宋之问看到外甥这首尚未公之于众的诗后,赞不绝口,尤其喜爱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两句。宋之问请求外甥将这首诗让给自己,刘希夷起初答应了,可不久又反悔,因为他实在难以割爱。宋之问恼羞成怒,为了将此诗据为己有,竟然命令家奴用土袋将外甥活活压死,可怜才华横溢的诗人刘希夷去世时还不到30岁。于是在《全唐诗》中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刘希夷名下,收录了这首诗,题为《代悲白头翁》;在宋之问名下,也收录了这首诗,只是改了一下标题,将“洛阳女儿惜颜色”一句中的“洛阳”二字改成了“幽闺”,其余诗句一模一样。
肇始于唐人笔记《大唐新语》及《刘宾客嘉话录》,刘希夷的死因,多揣测为张若虚所害,并设计嫁祸宋之问。张若虚仰慕张昌宗张易之兄弟的春官侍郎本事,苦于自己没有二张兄弟的美貌,于是想在诗作上吸引武皇芳心,由此酝酿《春江花月夜》,由于才情不足一直呼之不出。但是张若虚诡计多端,除了酝酿诗作,还暗中谋划铲除自己潜在的敌人,宋之问虽然才情胜于自己,但是宋之问口臭闻名,所以他始终不把宋之问作为争宠武皇的真正对手。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出世,张若虚惊叹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同时,更害怕才华横溢刘希夷独占鳌头,挡了他步张昌宗张易之兄弟春官侍郎的路,于是心生诡计陷害之,并嫁祸宋之问。于是旧说多谓为宋之问所害。
疑云重重,人心难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