辋川集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By - 陳 思敬

唐高宗风眩病

于左 撰

唐高宗弘道元年十二月丁巳日,唐高宗李治去世,地点是在东都洛阳的贞观殿,李治时年五十六岁。
对唐高宗之死,《旧唐书·高宗本纪》的记载比较详尽。永淳二年十一月,唐高宗从洛阳前往奉天宫,准备依从皇后武则天的建议,前往中岳嵩山,举行封禅大礼。想必是路途之中劳累过度,唐高宗突然发病,预定的行程中断。

唐高宗患有“风眩”之疾,从史料的记载来看,他的身体好好坏坏,一直饱受病痛的折磨。考察唐高宗最后几年的行踪,可以推知他的身体已经相当糟糕。比如乾封元年正月,唐高宗带着武则天一起封禅泰山,说明健康状况不错。但是到了第二年的九月,却由皇太子李弘监国,原因是唐高宗“饵药”。
文献当中,“饵药”一词大多指的是服用丹药,在唐代尤其如此。当年,唐太宗因为气疾发动,在北阙饵药,由太子李治“总摄机务,每日听政于东宫”,罢朝之后,李治再赶去探望父皇。
李治继位之后,因为饵药而由太子总摄机务的事,也出现过几次。但在唐高宗这里,饵药的目的绝不是简单的强健身体、延年益寿。
唐高宗的病由来已久。《唐会要》记载,显庆五年十月以后,唐高宗苦于风眩,身体的状况很糟糕,呈进的许多表奏都由皇后武则天详决,由此武则天逐渐参预朝政,慢慢树立起自己的威权。《资治通鉴》中提到,咸亨二年(公元671年)时,唐高宗就向朝臣提议,由皇后武则天摄知国事,原因是他“苦风眩甚”。
唐高宗如此提议,究竟是因为风眩本身,还是因为武则天私底下的撺掇,难以说清楚。总体来看,唐高宗的风眩病是间歇性发作,发病时非常严重,但病势和缓时,他其实和正常人也差不多。
总章元年开春,唐高宗离开长安,到三百多里外的九成宫避暑,在那里老老实实过了一个夏天,八月回京。在随后的两年中,唐高宗都是到九成宫避暑,然后回京。
咸亨二年,唐高宗的身体稍好,二月前往东都洛阳,十二月还在昆阳狩猎。但咸亨四年八月辛丑,他在九成宫犯病,“八月辛丑,以不豫诏皇太子听诸司启事。”
第二年的十一月,唐高宗前往东都洛阳。唐高宗的病反反复复,看得见的结果,是成全了武则天对于权力的渴望,武则天的权势越来越牢固,其间杀死皇太子李弘,立李贤为皇太子,随后废李贤为庶人,再立李哲为皇太子。
开耀元年七月,唐高宗再一次饵药,由皇太子李哲监国。第二年四月,唐高宗前往东都洛阳,这一去再没有回来,只在洛阳与新建的奉天宫之间往还。
永淳二年十一月的这一病,也是风眩这个老毛病,但这次的状况格外严重。《谭宾录》记载,病中的唐高宗双眼不能视物,御医秦鸣鹤诊断说是“风毒上攻”,建议在唐高宗的头、面部针刺,放出少量的血。
一直躲在帘后的武则天听说此言,大怒道:“说出这种话的人,实在该杀!天子的头上可以放血吗?”
武则天不懂医术,她首先想到的是皇上的威严与安危,这种外行人的愤怒可以理解。而饱受病痛折磨的唐高宗却有自己的想法,他的一番话,道出风眩病人的主观感受:“医生议论病症,不应获罪。况且我感觉头脑重闷,难以忍受,放血未必不佳。”
头脑重闷让唐高宗非常难受,病重之人有时感觉生不如死,反而容易下定决心,愿意冒险尝试一些极端的治疗手段,让秦鸣鹤放血试一试疗效。

御医给病危唐高宗治病的风险 暂缺

在唐代,风疾、风眩是一种常见病,翻看《资治通鉴》,皇家与重臣当中患有风疾的人数量不少。比如贞观八年秋天,太上皇李渊患风疾,第二年夏天死于垂拱殿。
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也得了风疾,为了避暑,在终南山上修建翠微宫和玉华宫。唐高宗的风眩与与祖父李渊、父亲李世民的风疾是否一样的疾病,无法确定。可以确定的是,李氏唐朝,有多位皇帝得过风疾,轻重不同,说明李氏家族的风眩病带有一定的遗传性。
唐高宗的儿孙中间,没有见到明显患有风眩者。唐高宗死后一百多年的唐德宗时代,风眩之疾又开始困扰李氏家族,与宫廷斗争交织在一起,让那一段历史充满悬疑。
唐德宗贞元二十年九月,太子李诵得了风疾,不能说话,行动也不方便。新年之际,王亲贵族进贺唐德宗,太子却不能前来,唐德宗“涕泣悲叹,由是得疾”。
心中悲伤的唐德宗一病不起,病重期间,诸王亲戚侍俸医药,太子却不能前来。皇帝与皇储同时病重,也难怪唐德宗感到心焦。二十多天之后,唐德宗病势沉重,弥留之际,希望能看一看太子,却无法如愿,“涕泣久之”。
父皇将逝,李诵不能到床前尽孝,说明他当时病得相当严重。到了唐德宗发丧之日,为了安抚百官,刚刚继位的唐顺宗李诵穿上衰服,挣扎着来到九仙门,在群臣们露面。
唐顺宗继位之后,身体状况一直不见好转,无法开口说话,也不能上朝视事。平日里有牛美人和太监李忠言守在唐顺宗身边,唐顺宗每有旨意,都要通过李忠言传达给王叔文,王叔文再与柳宗元、刘禹锡等人商议,有了结论之后再通知中书令。这种局面成就了王叔文的特殊地位,一时之间,王叔文权振天下。
偶尔,唐顺宗也会被人搀扶着,到殿中会见群臣,大家只能从远处瞻望,不能到皇上面前奏对。这种不正常的状态让人不安。据说,那一段时间一直阴雨绵绵,后来唐顺宗的病情恶化,立长子李纯为皇太子,诏命传出之日,雨过天晴。八月,唐顺宗立皇太子为皇帝,也就是唐宪宗,自称太上皇,第二年正月很快就令人奇怪地病死,时年四十六岁。
唐顺宗的风疾,应当与唐高宗近似,差别在于,他患病的年纪更大,病情也更重一些。
唐宪宗颇有政治报负,在位十多年,最终死于谋杀,当时只有四十三岁,似乎没有患上风眩,或者还没来得及患上。而他的儿子、唐穆宗二十几岁就得了风疾,而且是在玩乐之中得病,让人感觉十分诡异。
唐穆宗长庆二年十一月,唐穆宗与太监们在皇宫中打马球,正打到热闹处,球场上的一个太监好像被什么东西击中,一下子跌落马下。
落马的太监一定摔得很惨,这一切来得太快太突然,而且就发生在唐穆宗的身边,让唐穆宗受到了极大的惊吓。唐穆宗立刻丢下球杆,回到大殿上,感觉头晕目眩,脚下空虚,只能躺到床上休息。
这一次惊吓对唐穆宗身体的伤害很严重,病到十二月,唐穆宗被侍者用绳床抬到紫宸殿,接见百官。众大臣忧虑皇上的健康,提议立储,唐穆宗于是诏令,以景王为皇太子。
那以后,唐穆宗的身体好好坏坏,总没有完全复原。长庆四年,年轻的唐穆宗开始服用金石之药,结果当然是灾难性的,唐穆宗很快病死,当时只有三十岁。唐穆宗之死,并非因为风疾,不过,风疾让年轻的唐穆宗身体转向病弱,继尔滥用补药,最终丧命。
此后,唐穆宗的大儿子继位,是为唐敬宗,在位两年多,便被宦官谋杀。唐穆宗的二儿子李昂继位,也就是唐文宗。唐文宗太和七年十二月,唐文宗曾经得过一次风疾,也是不能说话。王守澄向唐文宗引荐郑注,此时郑注的职务是昭义行军司马。唐文宗把郑注召到长安,服用他的药剂,效果不错。郑注因此得到宠信。到了正月,唐文宗的病情大好,但“神识耗减,不能复故”。开成五年正月,唐文宗驾崩,时年三十三岁,推算起来,当年他初次患风疾的年纪,比他的父亲还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