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发
今天早上背单词,一个叫 strop 的家伙引起了我的注意:
中译:滑车带;带索;环索;磨刀皮带;
英译:
- a piece of leather used for keeping the blade of a razor sharp
- a short rope or piece of leather tied in a way that forms a ring, used for lifting heavy things
Macmillan 词典显示非常用词,但是磨刀皮带这个解释,还是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剃头师傅在一条黑亮的皮带上打磨手中的剃刀,像一幅遥远的黑白GIF动画,浮现在脑海,为什么柔软的皮革可以克制坚硬的刃口?
百度知道:
据了解,“剃头刀在皮子上蹭”叫“褙”,俗话说“一褙抵三磨”,就是说的褙刀的作用。剃头刀在磨刀石上磨,绝对可以达到令其锋利的效果。但是,这是在石头上磨,磨后刀口有刚无柔,在与人的皮肤接触时还是显得有刃无韧,只有在皮带(不是帆布)上褙过的刀,才能在保持锋利的同时增加刀刃的细腻程度,即使跄茬刮也没感觉。现在很少有会褙刀的了。
又在新浪博客上找到这篇文章,作者是安徽黄山人,1970年生,笔下的风俗,和我们老家几乎一样,全文转载。
理发
黄山茂子 黄山自心堂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程正茂
2015-07-16 22:28 阅读:32
孩童时代最怕理发了,因为新头三天丑,那几天自己都会厌恶自己,幼小心灵一点脆弱的自信都会随发而去。况且同学间有“打新头”的习俗,不管谁新理的发,都可以打三下,口里念念有词“新猪头,打三下,不生癞痢不生疮”,似乎可以辟邪,所以打得理直气壮,打得没轻没重,打得猝不及防,打得落荒而逃。
最主要的是孩子本身就怕理发。那时还没有这么文雅的叫法,都称“剃头”,尤其是剃须刀在一块长长的黑不溜秋的皮上来回褙刀,再看看一旁小羊羔似的孤立无助的孩子,真是有屠宰场的感觉。
理发店一般都不大,一两把椅子,国营大的理发店也就6、7把椅子。有的就是一幅挑子,一边是烧水的炉子和盆,一边是椅子和工具,随便在街头巷尾或河畔摆就开张了,老客们闻风而来,扎堆凑热闹、拉家常,一幅和谐的市井画面。
店里的理发椅是铁铸的大块头,冰凉冰凉,小孩坐上去犹如“老鼠掉进棺材”,有的还要垫个小凳;脚也够不着椅踏,就在半空悬着,完事了会脚麻不能走路。
那时的主要家伙就是黑而笨的电推剪,经常要滴几滴油,在你耳边拧一下调试,“吱——、嗡——”长而刺耳的声音叫你头皮发麻,耳屎几乎都要震出来。因为是孩子,也就不那么重视和讲究,尽管围布把脖子勒得几乎喘不过气来,还是会弄的你后脖子、衣服里,甚至耳朵、鼻子里都是碎发,浑身不自在,难受死了。最怕的还是洗头,几乎是推到吊在半空的水桶跟前,摁在水龙头下面,是半温不热的水,用一块不知洗了多少人的肥皂在你头上抹几下,便是五爪金龙的一阵狂抓,接着就是劈头盖脸的冲淋,经常是七窍进水,以至于我怀疑自己现在的状态是不是那会脑子进水了。
母亲起初都要陪我去理发,再三叮嘱师傅不要用剃刀刮腮帮子两边才离去,怕我以后长出满脸的络腮胡子,长大就不好找媳妇了。那时自己去理发唯一和理发师交流的就是坐稳后说一句,“两边脸不刮,剃短一点”,然后就是任其自由发挥,其实是无奈的任由“宰割”。
我一直纳闷,为什么那些大人都躺在那儿,被刷上满脸的泡沫,还有滚热的毛巾敷着,再是锋利的剃刀轻轻细细的刮着,都是很享受的样子。
现在理发总是希望速战速决,三下五除二解决,回家冲个澡,感觉是从头到脚的清爽,有时真有新生的感觉。
一次据朋友推荐去了一家时尚的理发店,当然,名字是艺术范的,与理发没有一丝半缕的关系。店堂里悬挂着大幅的画面,抽象的饰品,男男女女都是彩色头发和扮酷打扮。技师分级,取费当然也是不同。挑一中间价位的,来一位像电工装扮的技师——腰间扎一条皮带,上面挂一排工具,有各种剪刀、梳子、微型电推等等。取一把转椅坐你旁边,一剪一剪开始漫长的理发之旅,足足剪了40多分钟。我在椅子上几乎睡着,甚至可以听见自己微微的鼾声,觉得是浪费时间。
洗头也不必再担心难受进水,可以坐着干洗。有专门的洗头小妹拿来一堆各种牌子的洗发水让你挑,再倒在手心,配上温热的水均匀抹在头上,揉搓,还会按摩头皮和头部穴位,很是舒服和享受。有些人平时并不理发,就喜欢经常去洗头,闭着眼睛半躺着,为的是那份暧昧与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