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今天在得到听了两堂关于读书的课,从更高的层面解读了我三年以来的两个困惑:
- 为什么我更喜欢听知识?
- 如何阅读一本书?
从高中时代,我就曾以书生自居,现在想来,可能只是相对身边的人,我没有选择南下务工,而是守望校园吧,真是惭愧之至。在我工作的第十个年头,我才突然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有读什么书,薄薄的书单苍白如纸。这一年的六月,亚马逊发布了第二代墨水屏电纸书,我是它的第一批用户,从此开始奔上读书之路。
如今又过去了四年,回头想一想,我到底读了多少书?又成长了多少?书本是否开化了我的智慧?
很遗憾,如果单纯从数字上看,我的确有一定的积累,但是我真的也没有太多的进步。这不奇怪,七成以上的书,我都是通过有声读物听完的,特别是哪些鸿篇巨制,像《基督山伯爵》,《安娜·卡列尼娜》,《约翰·克利斯朵夫》,《悲惨世界》,《明朝那些事儿》,《红与黑》,《荆棘鸟》,《追风筝的人》,《相约星期二》,大部分都是电台出身的专业人员播讲,听他们的声音就是一种美好的体验,而且很好的利用了我的碎片时间,但当时我就怀疑过,这真的是读一本书的正确方式吗,为什么最终留在我脑海中的印象,那么的“轻浮”?此其一。其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读/听一本书,只是为了磨练自己的性格,反复的敲打自己,既然是一本公认的好书而我又打开了,就要坚持把它读完,最后能在豆瓣上标记“已读”,可能是唯一的目标,我没有认真的分析成书的背景,没有研究书的架构,没有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没有深入的想过这本书与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我只是在一本接一本的读,还是那只穿越玉米地的猴子,唯一练就的手艺,就是快速的找到一本版本优良的电子书。
吴伯凡老师对《为什么我们更喜欢听知识》的解答,对我的疑虑进行了完美的解答,我在享受听书的过程,用不断增长的数字麻醉内心的焦虑,无法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如何阅读一本书》,我也很早就知道了,还读过它的前两章,但最后中断了,那个时候的我,比现在焦虑百倍,固执的认为这本书和一篇生物解剖报告没有什么区别,无论如何也读不不去。今天听了得到《每日听书》的解读,我也从内心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多年的心结终于打开。
从今天开始,退出读书的舒服区,进入读书的第二层修炼,以下,我是关注过的,还没在发送至 Kindle 的好书,希望它们如愿被善待:
- 敦煌服饰文化
- 海底两万里
- 哈扎尔辞典
- 巨婴国
- 卡夫卡全集
- 而非的启示
- 你不可错过的32部欧美文学不朽名著
- 失控
- 经济学人
- Tuesday with Morrie
- 西班牙历史
- 学会提问
- 一千零一夜
- 中国哲学简史
- 图灵传
- 爱的艺术
-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 把时间当作朋友
- 北京折叠
- 不抱怨的世界
- 当呼吸化为空气
- 断舍离
- 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
- 疯狂人类进化史
- 硅谷之迷
- 红楼梦评论
- 黄永玉:把自己活成一部历史
- 简约至上:交互式设计四策略
- 解读敦煌:敦煌彩塑
- 经济解释(张五常)
- 爱弥尔
- 巨人的陨落
- 抗日战争的细节
- 抗日战争(王树增)
- 灵魂不能下跪
- 论人与人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
- 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
- 免费-商业的未来
- 魔鬼经济学
- 自由选择 增长的极限 生活中的经济学
- 人类简史
- 人民的名义
- 人人都能用英语
- 三体
- 读书生活
- 书法十讲
- 树上爵士
- 它(斯蒂芬·金)
- 汪曾祺全集
- 网络是怎样连接的
- 文明之光
- 幸福生活传统:素描也好玩
-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
- 遇见未知的自己
- 知乎:深度短时阅读
- 知乎: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细节
- 知乎:写一手好字
- 智能时代
几本关于绘画的小册子,背后潜藏一个故事,还有一个梦想:
- 15天学会素描
- 双色圆珠笔涂鸦集
- 三色圆珠笔随心画
- 用彩铅笔涂鸦全世界
- 一分钟手绘,有笔就能画
- 超级漫画学习练习册
- 零基础学漫画 素描技法综合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