辋川集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By - 陳 瞽鱦

灵飞经版本

灵飞经四十三行墨迹本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每页20.8 × 8.9cm ,共9页。《艺苑掇英》发表了这个墨迹影印本,引起学界轰动,启功先生特为此撰文介绍。然毕竟是印刷品,印刷技术不够精良,笔墨不见,甚而疑之为赝品。要从大都会博物馆网站看原图,方得见其用笔起止之变化,用墨淡雅之可爱,叹为观止。

灵飞经渤海藏真帖本
据记载,《灵飞经》墨迹全本曾入宋内府,到了明朝落入董其昌之手。董曾将其抵押在海宁陈家,渤海本即在此时由陈家刻成。后来董将墨迹本赎回,陈家做了手脚,从中抽出43行。然而这不怎么光彩的举动却“抢救”了《灵飞经》,因为墨迹本回到董其昌手里后,居然不知去向了。
原帖以质地细腻而坚硬的太湖石精细打磨后刻制,《灵飞经》一册共用长70厘米左右,高30厘米左右的条石7条,每条刻5页,每页6行,除《灵飞经》书法本身外,还附刻董其昌后跋3段,计5页半,共计全册35页。渤海藏真帖本是传说中最好的拓本,甚至优于墨迹本。之所以如此,与《灵飞经》的写经性质有关。墨迹固然鲜活生动,但其中的牵丝映带,偶尔可见一定习气;渤海本刻工并未完全忠于原帖,而是在刻制中做了一定减省,抹去习气,这个碑刻反倒显得古朴清秀。
灵飞经望云楼本
嘉庆中嘉善谢恭铭审定,陈如冈摹勒。《灵飞经》被刻入《望云楼集帖》第一卷中,仅有43行。据钱泳记载,《灵飞经》真迹43行本当时被吴余山所购得,谢恭铭借以上石。可知《望云楼集帖》中的43行,也是从真迹摹刻。
此本虽然已非全貌,但刻工精良,较好地体现出原作的风貌,被认为是最接近墨迹的刻本。
灵飞经滋蕙堂本
清代翻刻本。《滋蕙堂帖》又称《滋蕙堂墨宝》,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嘉祥曾恒德刻。《灵飞经》被其刻入《滋蕙堂墨宝》卷三,在翻刻过程中做了许多的修饰与伪造,以提高该帖的身价,如在首尾加刻“大观”“政和”“褚氏”等伪印,在帖后伪加赵孟頫题跋,原作首页第5行首字“從”右上点损,《渤海藏真帖》中以细线勾出纸破损的原状,而《滋蕙堂帖》中直接将字填补完整。与《渤海藏真帖》相比,滋蕙堂帖《灵飞经》的字迹显得稍为丰肥,此本在清代中后期受到世人的热烈追捧。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