辋川集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By - 陳 瞽鱦

格式

史上最堕落的国庆长假,最大的收获,就是集齐了这辈子可能都看不完电影,但我真的希望自己可以看完,填补我的人生沟壑。熬红了眼睛,我又增强了两项新的技能,一是找片源的能力大幅提升,二是,呃,我成功的将一块2TB的移动硬盘染红了。
我对好的东西,有一种固执的收藏欲望,音频,视频,文档,无一例外,为了内心的那种安全。不仅内容,我对文件格式也有要求。令我有些困惑的是,我之前对各种视频格式并没有深入的研究,但不知怎的,对RMVB一直没有好感,找片源的时候,如果能避开,就绝对不会下载,我喜欢MKV,MP4,AVI。我记得工作之初,RMVB这种格式非常火爆,各种字幕组发布的格式,基本都是RMVB,但我一直没有建立起情感。现在想来,可能有两个原因:

1.总觉得它和RM格式有某些关联,而RM在我的印象中,就是低清晰度的象征,毕竟那2000年前后,网络速度有限,网络上流行的格式,大多是RM,典型的像《走遍美国》,和RM一起流行的,还有ASF。那个时候,觉得AVI就是王者风范。RMVB出道之初,所打的旗号就是高清晰度、高压缩比,但没有扭转我的偏见。
2.RMVB在国内其实是字幕组大力推动的,每一部电影的开头,都有大量很不和协的字幕组广告,其实他们付出了劳动,享有署名权本无可厚非,但其形式,真的有失优雅。
同理,也因为我看了很多优质的MKV电影,对它的“感情”也与日俱增,直到非MKV拒绝收藏。今天整理了这些视频格式的资料,知道真相的我,眼泪不自觉的落下来。


我们平常笼统说的「视频格式」其实包含三个部分:视频编码、音频编码、容器格式。其中「编码」这个概念其实又包含两个方面:编码和解码。「视频编码」作为动词指的是将动态的图像信息转化为二进制数据的过程;其逆过程称为「视频解码」。「视频编码」作为名词则通常指的是某种特定的编码方式。同样的概念也适用于「音频编码」,只不过它转化的是声音信息。大多数「视频文件」都同时包含视频和音频,因此编码后至少都有两组二进制数据,并且两组数据必须按照特定的方式同步起来,否则我们看到的画面和听到的声音将不吻合。为了解决编码后多组不同类型的的数据的存储、传输问题,需要将他们按照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这种组织方式即是「容器格式」。
我们常见的视频文件扩展名包括 .avi, .rmvb, .mp4, .mkv 等。其实扩展名都是指的某种容器格式。这些容器里面存放的数据可能采用了多种不同的编码方式。例如,常见的 avi 文件里面存放的通常是 xvid 或 divx 编码的视频和 mp3 编码的音频。rmvb 文件里面存放的通常是 RV40 编码的视频和 cook 编码的音频。mp4 文件里面通常存放的是 H.264 编码的视频和 AAC 编码的音频。mkv 文件里面存放的则可能包含前面各种。

在 H.264/MP4 出现之前,广泛使用的 DivX/AVI 压缩比并不高。在国内网络视频兴起的时候,绝大部分网民的带宽很低( < 1Mbps。即便是现在也不高,家用『宽带』通常也就 2~5 Mbps)。因此网络视频的文件尺寸异常重要。在提供可以接受的画质条件下,RV40/RMVB 要比 DivX/AVI 来的好。一部时长两个小时、分辨率约 720×480 的 RMVB 电影通常可以在画质不至于太糟糕的情况下压缩到 400MB 以下。于是在各大视频组就出现了基于 RMVB 的各种成熟的工具和流程,可以很方便的从片源转码到 RMVB,中间同时完成硬烧字幕、广告等功能。为什么要硬烧(不可逆)?因为:1)普通用户不同操心软字幕的编码、播放问题。拜 Windows 所赐,跨语言通用的 UTF-8 编码文本字幕在中文圈子里很少。2) 硬烧的视频组、字幕组广告无法消除,有效防止其他人『盗用』(都是盗版,墨迹个啥……)自己组编码、翻译的视频。
H.264/MP4 出现后,国外工业界基本就统一到了这个格式上了。Flash 的兴起也让 Real 没落了。国外的 BT 站现在根本找不到 RMVB 视频。一般就低画质、小尺寸的 Xvid/AVI 和高画质、大尺寸的 H.264/MP4 或 H.264/MKV。发达国家的家用带宽现在很不错了,10~100Mbps 都有。高带宽的连接让用户可以下载体积在 5GB 以上的 1080p 或 720p H.264/MP4 视频(我曾下过 30GB 一部的 Wall-E 高清 1080p)。这样的划分形成了个误区,让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认为 MP4、MKV 臃肿。其实 H.264 也可以做低画质、小尺寸的视频,而且效果至少和 RMVB 的低码率相当(如果不是更好的话)。而且因为 H.264 成为工业标准,近年来兴起的移动设备上通常有硬件解码芯片,可以低功耗的播放 H.264/MP4 视频。新的桌面系统如 Windows 7、Mac OS X 现在也都自带 H.264/MP4 解码能力,无须额外安装解码器。因此无论从任何方面讲,现在的视频组都应该着手向 H.264/MP4 过渡(虽然 MKV 容器很灵活,但 H.264/MKV 不是工业标准,在移动设备上会有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何国内的视频站还抱着 RMVB 不放呢?一个原因是之前形成的那个误区,用户认为 H.264/MP4 的尺寸太大。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则是相应的工具、流程还没有完善。H.264 的压缩很慢,即便在新机器上,速度也很难接受。视频组每天要应对大量的转码任务,而且要为抢先发布争分夺秒。缓慢的压缩过程降低了视频组的吞吐量和时效性。这个问题随着 Intel 开发的 QuickSync 技术的普及(Sandy Bridge 架构 CPU 开始搭载)会慢慢解决。如果转码软件支持,QuickSync 可以高速(两倍)的进行 H.264 视频转码。此外,H.264 的硬烧字幕、广告、剪辑工具目前还没有完善(起码还没有盗版到,因而在国内无法普及)。等工具和流程的问题解决了,RMVB 就可以寿终正寝了。
作者:Rio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MKV文件都是用MKVtoolnix这样的软件“封装”而成的,也就是说在原文件的基础上加一个包装,而只加一个包装,文件的大小不可能变化那么离谱的。
不同于转换格式,用MKV格式封装视频,不会降低丝毫降低画质,也就是说,比如拷贝了一个高清视频,把它封装为MKV,其画质和原视频是完全一致的,而文件大小也不会有太大差别,就好像包装商品一样,多的部分只是这个包装盒。而且,用MKV封装视频,可以自由添加音频和字幕,各种格式的音频和字幕都行,你可以把自己喜欢的音频和字幕添加到一个视频文件中去,在播放的时候选择相应的音轨就可以自如欣赏了。
MKV文件,往往都会封装多个音轨或者字幕,以备下载者选用,如果你觉得不喜欢某个音轨或字幕的话,还可以通过用MKVtoolnix把自己喜欢的视频轨、音轨、字幕“单独”提取出来或者提取成一个新文件。
而RMVB,不支持调用多字幕,不支持多音轨,和MKV相比,局限太多了,但因为压缩率高,而且画质清晰,所以一直是压片的主流选择,不过若真是拿到了大屏幕上去放,比如40英寸以上的液晶电视上,RMVB的1080P和MKV、AVI、MPEG、WMV这些1080P的视频相较,清晰度差别就显而易见了。
至于清晰度和格式的关系,除了3GP、FLV、MP4这类专门为了在网络上播放的格式之外,如AVI、MOV、MKV、WMV并没有多大差别,同样的片源压制的这些格式的1080P高清视频,其清晰度很难看出差别来,当然MKV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了,因为它的封装是无损的。
除了格式,清晰度和原文件、码率、分辨率、转换软件、转换次数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