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年华
按:因为《巴黎圣母院》,我知识了潘丽珍这个名字。今天,我把这几天集结的资料统一发布,日志的名字,定义为:追忆似水年华。我在2014年5月,即通过Kindle 购买了这套书的周克希先生译本,第一、第二和第五卷,但以当时的心态,是没有可能静心阅读的。
关于《追忆》,令人感慨良多的是,周先生停笔,徐先生过世,此后可能不会再有这部书的单译本,因为天命,因为人心,结果都是放下。
我曾经妄想抓住生命中每一个有意义的瞬间,试图存储网络上每一条有价值的资料,到最后鸠形鹄面,病骨支离。
很多影响过你人生轨迹的人,都会走出你的视线,从此变得模糊,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是不可以遗忘的?
随缘就好,轻装上路,或许这样才有自在的人生。
翻译家周克希放弃翻译《追忆似水年华》 称人生太短普鲁斯特太长
《追忆似水年华》这部小说“规模宏大”,共7部,15卷,其中包括《在斯万家那边》(1913)、《在少女们身旁》(1919)、《盖尔芒特家那边》(1921)、《索多姆与戈摩尔》(1922)和作者死后出版的《女囚》、《女逃亡者》和《重现的时光》。
1982年开始,译林出版社相继出版了完整版的译本《追忆似水年华》,由15名译者合作完成,周克希是其中一位。
周克希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在50岁以前是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年过半百之后才开始从事自己喜爱的翻译工作。在完成译林出版社的翻译项目后,周克希一直希望能自己独立完成《追忆似水年华》。
过去几年,周克希一直在犹豫到底是否要继续翻译,他说一会儿觉得不行,一会儿又想译完,但现在终于决定放弃。“不再译了,因为自己的年纪、体力和精力问题。感到很惭愧。”
普鲁斯特难在哪里呢?周克希说,不是词汇,不是句子长,但每天都会碰到难题,主要是他的思想性,不知道他到底要说什么。
今年初,周克希写了一篇文章,他写道,“我对普鲁斯特是有感情的,但再好的朋友,也终有一别。” 在采访中,周克希引用了法国作家法郎士的一句话来形容自己翻译《追忆似水年华》的心态:“人生太短,普鲁斯特太长。
“我这些年一直在翻译普鲁斯特,对他这个人我不太恭维,如果要跟他做朋友,我会考虑一下,但从文学角度,我非常崇拜他。但即使如此,也觉得《追忆似水年华》实在太长了。”
科普贴:《追忆似水年华》的三个中译本
《追忆似水年华》目前有三个中译本。
第一个译本,是译林出版社1990年推出的全译本。十五位译者,可以说是集一时之盛。熟悉法国文学的朋友,看到这十五个名字,也差不多是可以回顾起三十年来我国的法国文学研究的脉络。后来台湾买了繁体字版权。这是迄今为止,两岸三地唯一的全译本。
这个译本二十年来,不断再版,但却从未做过完整修订,因此近两年,译林出版社花了大力气修订。此次推出的绛红色封面精装,就是修订本。
在这个全译本所奠定的基础之上,当年十五位译者中的两位,徐和瑾先生和周克希先生,都决定以一己之力重译。
第二个译本,徐和瑾先生的译本,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目前已经出前三卷,第四卷即将交稿。他的风格明晰优美。每卷有插图、内容提要、人名、地名和文艺作品名三个索引和译后记,考证最为详尽。
注:著名法语翻译家徐和瑾于2015年8月15日14点01分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逝世,享年75岁。徐译四卷本成绝响。
第三个译本,周克希先生的译本,名为《追寻逝去的时光》。原来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后来转到九久读书人公司,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他的译笔明丽流畅。已出第一卷和第二卷,即将推出第五卷。
注:如上文所述,周已决定停译另外四卷。
对于这样的三个译本同时推出,读者也往往喜爱争论高下。但是译本之间即使是有竞争,也是极高水平的,译者倾尽心力,更甚寻常。若待之以“你好,他不好”这种简单粗暴方式,不免有失公允。公平地说,它们之间,不是一时瑜亮之争,在这个普鲁斯特的浩瀚苍穹,都必将闪闪发光。直到人类不再需要书籍的那一天。
翻译家潘丽珍:蘑菇云里的消遣时光
《追忆似水年华》里的意识流像蘑菇云,你看,在《追忆》中俯拾皆是的长句,就像原子弹爆炸形成的蘑菇云,主句套副句,副句又套副句,然后再套一个副句,四面开花就长成一大圈。
— 潘丽珍
当译林社编辑韩沪麟为《追忆似水年华》第三卷的译事找到许渊冲时,许先生荐爱徒以自代。潘丽珍觉得这是莫大的光荣,书固然是久慕盛名的超级文学经典,而且,分给她的还是最厚的一卷。潘丽珍应下了这件事。事后她才知道,在整个七卷书里,别的六卷都是合译,唯有自己这一卷是一人从头译到尾的。
她据以翻译的法文原书是海外朋友帮她弄来的:那个年代毕竟资源匮乏,出版社有雄心,也投了钱,找了资助,组织人手,复印资料,已经做得很到位了。潘丽珍使用的原著是个简装本,没有注释,字还小,翻译时,她用方格稿纸本写第一稿,完稿后找丈夫誊抄,抄完后她再拿来修改。如今五十岁以上的翻译家们大多有过夫妻搭档的经验;潘丽珍说,丈夫的字比她的漂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