辋川集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By - 陳 思敬

识人九征

出自《庄子·列御寇》
“列御寇”本是篇首一人名,《庄子》里用作篇名。全篇由许多小故事夹着议论组合而成。内容很杂,其间也无内在联系,不过从主要段落看,主要是阐述忘我的思想,人生在世不应炫耀于外,不应求仕求禄,不应追求智巧,不应贪功图报。

九征摘录

孔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顺懁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釬。故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
“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①,近使之而观其敬②,烦使之而观其能③,卒然问焉而观其知④,急与之期而观其信⑤,委之以财而观其仁⑥,告之以危而观其节⑦,醉之以酒而观其侧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⑨。

“九征至,不肖人得矣。”
注:一般地说,前引号跟后引号要成对使用,但也有例外。即如果引用的文字连着有好几段,每一段开头都应该只用一个前引号,直到最后一段的末了才用一个后引号。

白话翻译

孔子说:“人心比山川还要险恶,比预测天象还要困难;自然界尚有春夏秋冬和早晚变化的一定周期,可是人却面容复杂多变情感深深潜藏。有的人貌似老实却内心骄溢,有的人貌似长者却心术不正,有的人外表拘谨内心急躁却通达事理,有的人外表坚韧却懈怠涣散,有的人表面舒缓而内心却很强悍。所以人们趋赴仁义犹如口干舌燥思饮泉水,而他们抛弃仁义也像是逃离炽热避开烈焰。
“因此君子总是让人远离自己任职而观察他们是否忠诚,让人就近办事而观察他们是否恭敬,让人处理纷乱事务观察他们是否有能力,对人突然提问观察他们是否有心智,交给期限紧迫的任务观察他们是否守信用,把财物托付给他们观察是否清廉,把危难告诉给他们观察是否持守节操,用醉酒的方式观察他们的仪态,用男女杂处的办法观察他们对待女色的态度。
“上述九种表现一一得到证验,不好的人也就自然挑捡出来。”
心机很重,用于选拔人才,高明,用于其它场合,悲剧。


为什么孔子在《庄子》反复登场?
抄录知乎网友的观点:庄子对孔子既非捧也非贬,实质上孔子成了庄子的一个工具,想贬的时候贬,想捧的时候也能捧,有时候,孔子十分谦虚,有时候十分狡诈,有时候却又十分胆小。《庄子》书中的孔子,是一个寓言人物。
百度作业帮有更系统的回答,但出处不明:
引用孔子的话,是借重古先圣哲或是当时名人的话,来压抑时论的。不过庄子的真意,并不是崇拜古先圣哲和当时名人的。他是利用世人崇拜偶像的观念,来借着偶像说话的。
有点打着“托古改制”意思。他有时借重黄帝,有时借重老聃,有时借重孔子;历史上的人物不够用,他便另造出许多古代的“乌有先生”来,让他们谈道说法,让他们互相辩论,或褒或贬,没有一定;但是每一个场合中,必然隐藏着一个庄子。你明白了某一古人的见解错误,你自己就当反省,看看有无同样的错误,你服膺了某一古人的理论正确,那知道这正确的理论,正同于庄子的所见?
自黄帝、老聃,以至于牛溲马勃,无一不是庄子行文的材料,他要用你为他充做什么,你就不得不随着他的意想笔端变做什么。就拿孔子一人来说吧:孔子在《庄子》书中,可说有数种人格;有时他把孔子抬得高高在上,做了庄子自身的代表;有时他把孔子放到次一等,和老聃、关尹差不多,(在《天下篇》中老聃、关尹是一流,比庄子是次一等的),有时他把孔子还到本来面目,常常受老聃的教训,甚至有时他病骂孔子,说他假借《诗》、《礼》的文句去盗发坟墓(《外物》篇儒以《诗》、《礼》发家的大儒,明明是暗指孔子)。
庄子对孔子如此,对于其他的古圣先哲,亦无不如此。在《庄子》全书中,这种重言的成分,也占得不少,据他自己说,是占全书的十分之七。
《庄子》一书,只可当作庄子这一派的哲学思想看,不能在《庄子》书中采取别一家的学术史料。往年见某一有名学者,于编著孔子哲学时,也到《庄子》书中去取材,就未免上了大当!要知道庄子全书,无一不是卮言,寓言重言,都在卮言中包含着,所以说是“三位一体”。
《庄子》书中老是引用孔子、老子等的观点和事例也就不足为奇了,有点借古殷鉴的意思。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