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终人散
忘了因为什么主题,我发现了钱起的这首应试名作,然后又自然想起春在堂的典故,因此整理在一起,早晚膜拜。
事有巧合,晚上偶遇十多年前名满全国的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回想自己当年不知所云的文字,感慨万千。
仰望高峰,才能更好的虚心前行。
试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这首诗为钱起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参加进士考试时所作。
唐代参加考试的举子有两类,一类为中央和地方各类学馆的学生,称为生徒,需通过规定的学业考试和选拔;另一类为非学馆出身的各地文士,称为乡贡,需通过县和州府两级初试。这两类举子最后都集中到尚书省,参加相应科目的考试。考试原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自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后改由礼部侍郎负责。由于吏部与礼部均属尚书省,遂称为省试。为通过省试而作的应试诗,就称为省试诗。
省试诗有其特定的格式,要求为五言律诗,六韵十二句,并限定诗题和用韵。由于省试诗限定了题目和内容,又对声韵要求十分苛严,此类诗鲜有传诵人口的佳作。不过,有的作者善于“戴着镣铐跳舞”,往往能够即席发挥,写出传诵不衰的好诗来。钱起这首《省试湘灵鼓瑟》,就是一首千古称赏的名篇。
春在堂
俞樾,1821-1907,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他是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罢官移居苏州后,潜心学术达40余载。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此人是反对中医第一人。一生孜孜不倦致力教育,辛勤笔耕,著有五百卷学术巨著《春在堂全集》。
相传,俞樾以“春在”命名自己的堂号,有一段离奇的故事。一八五〇年三月举行复试,礼部以“淡烟疏雨落花天”命题,俞樾则以开篇“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诗对,巧妙的摆脱“落花悲伤”的常规思维定势,博得阅卷大臣曾国藩的激赏1。
曾国藩认为,俞樾咏落花但无衰飒之意,和宋代诗人宋祁的句子“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存半面妆”的意境相似,取俞樾为保和殿复试第一名。
在得知丈夫部考第一的喜讯后,文玉在信中回了一首诗:
耐得人间雪与霜,百花头上尔先香。
清风自有神仙骨,冷艳偏宜到玉堂。
既是恭喜,又是提醒他要像梅花一样傲骨铮铮。
和内子梅花诗
庭院无尘夜有霜,见来不是等闲香。
寒宵同作罗浮梦,绝胜东坡在雪堂。
第二年授予翰林院编修。之后,新登基的咸丰皇帝,对俞樾的才识比较欣赏,委派俞樾到河南出任提督学政。这是一项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工作,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才呢?俞樾动了一番脑子以后,将《四书》《五经》中的句子拆开了再拼成一道考题,别出心裁是为了能够考察到考生灵活掌握的应变能力,结果不少考生云里雾里不知所措和俞樾罢官还乡“永不叙用”。
“试题割裂经义”存的是“图谋不轨”的心思2。这样向朝廷举报的,是御史曹登庸。这是一条死罪。为俞樾说情的还是曾国藩。
历史一向同情和袒护落难的才子书生,并对曹登庸之流给予义正辞严的脸色。但反过来想一想,《四书》《五经》是范文,更是当时朝代的纲领和宪法,俞樾犯的是“大逆不道”的罪过,曹登庸不举报,别人也会举报,纵然没有人举报或者朝廷网开一面,俞樾最公式的前程,无非是从才华横溢一腔抱负的书生,成长为空怀壮志碌碌无为的官吏。
这个转折就是“花落”,“花落”也是一种宿命。
从京城到苏州千里迢迢,决定俞樾走上这条道路的,是与他一同金榜题名的李鸿章,江苏巡抚李鸿章,聘请俞樾担任苏州紫阳书院的讲习。而俞樾走进苏州的这一刻,也就决定了自己生命中的春天依旧灿烂并且更显辉煌。
“门秀三千士,门高四百洲。”这是评说俞樾的一副对联,三千士说明桃李满天下,三千士包括了陆润、章太炎和吴昌硕。
对妻子的爱
1858年,文玉四十八岁的时候,一家人定居苏州,俞樾从此再不问时事,一心治学。多年的风餐露宿漂泊艰辛,让文玉很早就开始掉牙。把妻子的落牙细心包好,俞樾心痛不已。
1874年,曲园建成,这是俞樾和文玉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家,忆起当年,两人相对唏嘘。俞为了感激曾的知遇之恩,遂命“春在”为自己的堂号。
可是,幸福的晚年并没有持续多久,1879年,文玉病倒了,她与俞樾道别:“吾不起矣,君亦暮年,善自保重。”1881年的时候,六十一岁的俞樾也开始掉牙了,他把落齿与那颗珍藏了多年的文玉的牙齿收到一起,一同埋在杭州俞楼后面,取名为“双齿冢”。
他日好留蓬颗在,当年同咬菜根来。
忆起亡妻,俞樾眼神迷离,迷离如幼时的青梅往事。
对女儿的爱
金缕曲·次女绣孙
次女绣孙,倚此咏落花,词意凄惋。有云:“叹年华,我亦愁中老”,余谓少年人不宜作此,因广其意,亦成一阕。
花信匆匆度。算春来、瞢腾一醉,绿阴如许!万紫千红飘零尽,凭仗东风送去。更不问、埋香何处?却笑痴儿真痴绝,感年华、写出伤心句:春去也,那能驻?
浮生大抵无非寓。慢流连、鸣鸠乳燕,落花飞絮。毕竟韶华何尝老,休道春归太遽。看岁岁朱颜犹故。我亦浮生蹉跎甚,坐花阴、未觉斜阳暮。凭彩笔,绾春住。
俞樾联:
欲除烦恼须无我;历尽艰难好做人。
在游教于苏杭两地的生涯中,先后又遭遇次子废,原配逝,长子故,次女丧,女婿亡等大不幸。然而,“花落春仍在”成了俞樾毕生精神境界的真实写照。在仕途不畅及遭遇人生不幸重复打击的逆境之时,俞樾没有表现出失意落魄之凄凉,却成为一位睿智的强者。数十年如一日潜心教学、著书,培养出陆润庠、章太炎、缪荃荪、吴昌硕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国内声名显赫的学者。毕生考证、著述《春在堂全书》达五百卷之巨。成为国内公认的清末最后一位国学大师。
俞樾一生,可谓上蒙荫佑,下泽后代。其父、祖俱举人功名,子代废亡,单传独孙俞陛云及第探花,单传曾孙俞平伯成为红学的鼻祖。真是斯文一脉,累代相传,四代人中,竟有三代学人。不禁使人感叹:这才是真正的书香门第。
附:
1999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
作文材料
随着人体器官移植获得越来越多的成功,科学家又对记忆移植进行了研究。据报载,国外有些科学家在小动物身上移植记忆已获得成功。他们的研究表明:进入大脑的信息经过编码贮存在一种化学物质里,转移这种化学物质,记忆便也随之转移。当然,人的记忆移植要比动物复杂得多,也许永远不会成功,但也有科学家相信,将来是能够做到的。
假如人的记忆可以移植的话,它将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的范围,写一篇文章。
注意:
(1)写作时可以大胆想象,内容只要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关就符合要求,具体的角度和写法也可以多种多样,比如编述故事,发表见解,展望前景等等。
(2)题目自拟。
(3)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4)不少于800字。
2000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上,有位学者出了一道题: 四个图形符号中,哪一个与其它三个不同?有人说圆形,因为圆形是唯一没有角的图形;也有人说三角形,它是唯一由直线构成的;又有人说半圆形也正确,它是唯一由直线和曲线构成的;最后有人说,第四个图形也可以,因为它是唯一非对称性的图形。看来,由于标准和角度的不同,这四个图形都可以作为正确答案。
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1)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
(2)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