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早上刷牙,发现双眼红了,其实昨天睡得也不算晚啊。不过也真的颓废,没有收拾垃圾,没有清理猫砂,最重要的,没有喂流浪猫。被毛毛叫醒的时候,已经四点半了,天大亮。
读了三节《金克木集》,这一部煌煌大著,已经搁置太久了,一度感觉自己难以坚持,豆瓣上也只有50人参与评论。春节前后,我读完了第一卷的《天竺旧事》和《孔乙己外传 小说集附评》。《挂剑空垄 新旧诗集》未动,但能感觉到先生的旧体诗功底扎实。《旧巢痕》只读完了第一回,但其中的情节现在还能记忆,也足见先生的文字功底。
《天竺旧事》,让我感觉三十年代的印度人,是有信仰的,印度的社会关系,也是非常复杂的,要了解现在的印度,金先生的回忆,仍是重要的参考资料,不空谈文化,而是植根于生活。
《孔乙己外传 小说集附评》,关于孔乙己、九方皋和镜花缘的部分,当时没有作笔记,已经印象不深了,但自传式写人记事的小品文,读来很有味道,先生年轻时候的形象,好生让人倾慕,不知道等我老了,还能不能写出恬淡而镌永的回忆。
第二卷的《甘地论》已经读完,对话式,甘地是近代印度的灵魂,我会找时间重读,并及时笔记。今天读的是《中印人民友谊史话》的前三节:
- 越过艰险道路而结成的和平友谊
- 我们学习过印度的科学
- 印度语言、文学、艺术给我们的影响
在此之前,我们只知道玄奘西游,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但那有毕竟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今天读完金先生的文字,才晓得中印交通的现实,更加冷峻,中印两国人民在古代往来要克服高山和大海的障碍,山海以外的道路,要经过广大的森林和沙漠。古代中国人到达印度,通常只有往西经西域的陆道,和往南经南洋的海道,来回所需要的时间,不是几个月,往往要几年。
古代中国和印度在自然科学方面,都各自有过光辉的创造,但一个民族的文化,无论如何伟大,都不是孤立发展的,都要受到一些外来的影响。先生着重写了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的交流,也包括学习印度的甘蔗汁熬糖等生产技术,还以以下我们熟知的动物、植物和矿物来自印度:
- 胡椒
- 白豆蔻
- 郁金香
- 干姜
- 月桂
- 沉香
- 鹦鹉
- 琉璃
但因为印度的史书比中国少,往来的人群又有差异1,中国传去的,要比从印度传来的,要少太多了。
在语言、文学、艺术方面的交流,远比科学技术丰富:
- 中国汉语音韵学即是受印度影响才建立越来的;
- 汉语吸收了很多印度语的词,大多是佛教用语,照原来音译过来的有些已经成为很普通的字;
- 大量翻译的佛教经典和寓言故事;
- 印度文学传入,对中国的小说戏曲影响深远,由印度传来的许多人物成为我国人人都知道的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出家、度人,因果报应的思想,都来源于印度;
- 佛教壁画和雕像2;
- 塔是印度佛教建筑艺术,北海的白塔还带有印度气派;
- 在音乐和舞蹈方面,我们也向印度学习过。
正是在今天早晨,我坚定了读下去的信心。
金先生的杂文,和木心先生的散文,以两种不同风格的美,交相辉映。
金先生没有泰斗、大师的头衔,到晚年填表学历一栏都是“安徽寿县第一小学毕业”,而他的思想、著述、信仰和追求,要世人理解,尚待时日,不是一个十年、两个十年能等到的。
金克木先生的《告别辞》最后一句是:“但愿有时记起我的人在回忆的春天里发出会心的微笑。”
金先生与沈从文一样,最高学历也是小学毕业。如果论志向高远、心怀天下,金不及梁漱溟;论儒学功底、雍容典雅,金不及钱穆;论文学成就、文物研究,金不及沈从文;但论起知识渊博、中外通融,金克木可执天下学界之牛耳。
金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主要集中于六部经书里,即《周易》、《老子》、《尚书》、《春秋》、《毛诗》、《论语》。
附:那些学历低得吓死人的大师们
- 陈寅恪:正规学历是复旦公学毕业,高中
- 钱穆:天可怜见,中学都没有毕业
- 刘半农:常州府学堂肄业证
- 梁漱溟:中学毕业生
- 沈从文:最高学历只是小学
- 华罗庚:不错了,初中毕业
- 金克木:一生只拿过小学文凭
- 齐白石:啧啧,真牛叉,竟然没有上过一天学
- 印度来中国的除商人之外,还有很多知识分子,目的虽是传播佛教,同时也把其它学术传来了,而中国到印度的,除商人之外,知识分子几乎都是去学习佛教的。人民之间交流的物质生产文化,传到印度的,很少为印度知识分子所注意。
- 佛教初兴的时候,印度人并不为佛画像,也不雕刻他们的像,后来可能是受希腊艺术的影响,印度西北部一带出现了有希腊风格的石刻佛像,经新疆传到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