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
陳 瞽鱦
明史十讲
樊树志为明史专家,网上流传的明史十进音频版,残缺两集,但目录是完整的,透过这个目录,能对传十二世,历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有一个粗线条的了解:
- 朱元璋与胡蓝党案
- 阳明心学与异端思想
- 嘉靖与严嵩
- 张居正与万历
- 海禁与倭寇
- 东林书院与东林党
- 魏忠贤与阉党专政
- 耶稣会士与西学东渐
- 全球化贸易与白银资本
- 王朝的末路—崇祯十七年
但这个讲座似乎没有对应的纸版图书。
网友整理的详细笔记:
明史十讲 樊树志
第一讲 朱元璋与胡蓝党案
一、朱元璋处置开国文臣
- 左臣相—李善长(淮西集团) 右臣相—-徐达
- 相权威胁皇权,想撤换李善长,咨询刘基(浙东集团),意欲让其取而代之,刘基不干,同时否决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小人)
- 朱元璋执意用胡惟庸取代李善长,结果胡“独相数年”,于是朱以“结党营私”杀之(洪武十三年)
- 若干年后,朱元璋扩大打击面,镇压“胡党”(处死李善长全家),共杀3万多人
二、处置开国武将
- 蓝玉党案:蓝玉—-常玉春的小舅子,著名武将,居功自傲,飞扬跋扈
- 经过:买通蓝玉身边的亲信,提供假口供,诬称蓝玉要兵变谋反
- 结果:搞掉武将15000多人
三、胡案与刘基
- 胡上台后,刘基激流勇退,回到青田,但胡惟庸不放过刘基,迫使刘基又回到南京表明心志—我没有企图
- 刘基在南京心事重重,得了病,朱元璋准其回家休养,胡送药给刘基毒死了刘基
(吴晗:朱元璋借胡手除掉刘基)
四、其它人
- 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要求给父子两人免死卷,老子病死,儿子照样完蛋(自杀)
- 洪武十八年,徐达得背疽,忌口,结果朱元璋送蒸鹅,徐达吃之,不几日,呜呼
- 汤和,交出兵权,回家养家,免于一死
五、制度巩固皇权
- 洪武十三年,取消中书省,取消丞相,设立检校和锦衣卫(以重典驭臣下)
- 明成祖朱棣,建立内阁大学士制度(首辅、次辅、群辅)
第二讲 阳明心学和异端思想
一、阳明心学(思想解放运动)
- 背景:南宋朱熹的理学思想被奉为正统思想(科举考的就是朱熹编著的《四书集注》)
- 陈献章怀疑理学思想: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 王阳明则进一步要摆脱朱熹绝对形而上学的意识形态: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主观唯心主义)—-心学
-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静坐顿悟—-得到“理”
- 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 —-王阳明
- 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
二、李贽—-异端之尤
- 李卓吾:《焚书》、《续焚书》、《藏书》
- 理学者“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不如“市井小夫”
- 李贽评点文学作品:童心说,强调率性
- 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 李贽称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为商鞅变法正名,赞颂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私奔为“善择佳偶”
- 万历皇帝将李贽的书列为禁书,在万历三十年将李贽处死
- 利玛窦(西方传教士)与李贽私交很好,相互赞赏
三、思想的选择
- 以顾宪成、高攀龙为代表的东林学派批判阳明心学,提倡回归朱子理学。于是在明末清初朱子理学再度流行,并形成了一种“实学”的思潮
- 社会基层的“义门”现象:孝义之门—-以朱熹学说治理家族
- 心学、理学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最后理学重归正统
第三讲 嘉靖与严嵩
一、严嵩—青词宰相
- 背景:在专制政体下,没有舆论监督
- 嘉靖二十一年到嘉靖四十一年,严嵩专权乱政达二十年之久
- 明世宗嘉靖帝沉迷道教,玄修炼丹,写“青词”(上奏玉皇大帝),而严嵩正是个中高手,世称“青词宰相”
- 后来,严嵩独养儿子严世蕃代行首辅权力,贪赃枉法,按码卖官
二、弹劾严嵩
- 嘉靖二十九年,严嵩失误,蒙古骑兵突破长城直逼北京城下,史称“庚戌之变”。事后,沈炼弹劾严嵩严世蕃父子,结果沈炼先流放后处死
- 嘉靖三十二年,杨继盛列出严嵩父子“十大罪状”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万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 —杨继盛
三、转机出现
- 嘉靖炼丹失火,烧毁西苑永寿宫,严嵩提议皇帝搬到南苑(英宗软禁之地),引起皇帝极大反感,严嵩逐渐失势,内阁次辅徐阶起势
- 徐阶借“扶乩”欲除掉严嵩,御史邹应龙得知严嵩马上要失势的倾向后果断弹劾严嵩父子(机会主义者),致严嵩退休,严世蕃流放海南岛
- 皇帝本人的好恶在严嵩的上台与下台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结局
- 以谋反罪处死严世蕃,查抄严嵩家产 —-以非法手段处死一个本该处死的人
- 严嵩倒台后,政治局势依然黑暗,海瑞愤而上疏痛骂嘉靖(抬棺材进谏)
- 嘉靖不久炼丹身死,徐阶和张居正起草遗诏,开始一系列改革朝政的措施
第四讲 张居正与万历
一、背景
- 明穆宗隆庆继位,徐阶、高拱争首辅之位,高拱败退,不久徐阶也下台,李春芳上位(不想作为),最后高拱成内阁首辅,张居正次辅
- 隆庆驾崩,十岁万历帝继位
- 高拱、冯保争斗中,张居正选择了冯保这边,成功搞掉了高拱,自己则成了内阁第一把手
- 冯保进一步借行刺皇帝来陷害高拱,结果事情穿帮,不了了之,遂与张居正结成牢固的政治同盟
二、张居正改革
- 指导思想:法家思想
- 四大方面:以“考成法”为中心的政治改革;以清丈田亩、整理税收为中心的财政经济改革;以加强边防为中心的军事改革;以禁止书院为中心的教育改革
- 张居正“夺情”,不想回家守孝,皇帝支持,大臣反对,八人遭廷杖
但张居正已是“威权震主,祸萌骖乘”(骖乘:代替皇帝驾车)
(出自《汉书•霍光传》)
三、张居正与万历关系
- 内阁首辅兼帝师,相当于代帝摄政“我非相,乃摄政”
- 三诏亭 “骑虎之势,自难中下”
- 万历对张居正的态度也慢慢开始抵制、厌恶。张居正也想退休告老还乡,但万历的母亲坚持让张居正留下
- 万历十年,张居正病亡。万历开始清算张居正派系,首先把冯保拿下,然后政治上彻底否定张居正,抄没家产,张居正长子自缢身亡
第五讲 “海禁”与“倭寇”
一、海禁政策
- 定义:禁止民间私自出海与周边国家开展贸易。所以郑和下西洋不属于这个范畴
- 中央之国的朝贡体制:以政治体制为主,附带经济贸易—-朝贡贸易
- 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大航海时代),对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等需求量非常大,这就与海禁政策产生了矛盾
二、倭寇
- 公元404年,在高句丽就出现了“倭寇”一词
- 前期倭寇:以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为活动基地,为朝鲜人和日本人的混合体
- 后期倭寇:嘉靖年间的倭寇,以中国人为主 假倭雇佣真倭,海禁与反海禁斗争
- 嘉靖二年,日本方面“争贡”事件,导致宁波洪封闭,断绝日本朝贡。于是民间走私方式更加盛行(武装走私)
- 成因:一是真正的日本海盗,二是中国商人假扮或雇佣以掩饰走私活动;三是中国的一些抗倭将领谎报冒功
三、评价倭寇
- 王直提议在浙江沿海设立海关,征收关税,当时的平倭总督胡宗宪表面答应,并招降王直,结果事后就把王直杀了。于是倭患越来越严重
- 对于王直的评价需要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不应主观臆断
- 历史的叙述应该是客观的、冷静的、无色彩的—-是一个难以企及的境界—-(法)兰克
- 当时唐枢指出海禁只能禁止中国百姓,倭患起源于海禁政策的不合时宜,倭寇其实是中国百姓
- 1567年,隆庆元年,取消海禁,倭患烟消云散
第六讲 东林书院与东林党
一、东林书院
- 建于万历三十二年,毁于天启五年,历时共二十一年,代表人物:顾宪成、高攀龙。建立目的:继承正统的学脉,批判阳明心学
- 东林讲会:主讲人讲《四书》的一章,讲完后与会人提问,再一起讨论
- 世局如此,总无开口处,总无著心处,落得做个闲人 —-高攀龙
- 东林书院是否“政治团体”,是否“政党”?其实不是,东林学院是为学问而学问,是不论政治的
- 明末东林运动的失败,代表传统儒家价值观念与现实恶劣政治势力斗争的一个典型,他们是一支重整道德的十字军,但不是一个改革政治的士大夫团体—-美 贺凯 《明末的东林运动》
二、东林党
- “党”在中国古代并不是指政党(party),更多的是指派系、朋党(faction),其成员一般是没有固定的标准,而且往往是敌人加上去的
- 东林书院的人再度出山做官,往往较为清廉正直,与传统势力相区别,被称为“东林党”
- 顾宪成为李三才辩护,写了些私人信件,结果被反对派系抓住把柄,认为顾在东林书院遥控指挥朝政,称其为“东林党人”
- 天启初年,反对派系纷纷投到魏忠贤门下,形成了“阉党”,把持朝政。于是东林党人弹劾阉党,两派系纷争不断。阉党将所有与其作对的都称为“东林党”进行迫害,作为一种整人手段。因此,此时的东林党与万历年间的东林党的含义就不同
- 有史学家建议不用“东林党”这个词汇,而改用“东林运动”
第七讲 魏忠贤与“阉党”专政
一、魏忠贤
- 生于隆庆二年,本名“辰生”,皇帝赐名“忠贤”
- 与太监魏朝结拜为兄弟,同时被司礼监太监王安看中,得到提拔,并与明熹宗天启帝朱由校的奶妈客氏结成“对食”关系,在客氏的帮助下,成为司礼监的秉笔太监
兼东厂总督太监,势力渐大,开成“阉党” - 阉党的组成:太监(核心班子)、内阁六部等高官(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地方政府官僚
- 王绍徽《东林点将录》,清理迫害反对人士
二、与阉党的斗争
-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封公侯 —-汉
杨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二十四条罪状弹劾魏忠贤 - 杨涟与魏忠贤势同水火,当时首辅叶向高试图调和这个矛盾,想让魏忠贤主动辞职,结果遭到迫害,自己反而主动辞职,其它人都受到牵连
- 天启后期,对魏忠贤的个人崇拜登峰造极,全国各地为其建立四十多个“生祠”
三、魏忠贤的失势
- 背景:天启七年,皇帝驾崩,五弟信王朱由检继位,是为崇祯帝
- 魏忠贤不希望朱由检当皇帝,想“狸猫换太子”
- 崇祯帝继位后,开始阶段韬光养晦,让魏忠贤放松警惕,然后一举搞掉整个阉党集团,开始了崇祯时期的新政局面
第八讲 耶稣会士与西学东渐
一、耶稣会与耶稣会士
- 背景:欧洲宗教改革,创始人:罗耀拉,一个宗教狂热的修行团
全球化贸易,使耶稣会士来到世界各地,在传教的同时也传播欧洲新兴的科学文化 - 范礼安:中国传教事业之父
- 利玛窦:努力使天主教本土化,将天主教教义与儒家学说融会贯通(合儒补儒趋儒),写著《天主实义》,被称为“西儒利氏”。其传教活动得到中国士大夫和官僚的支持,在利玛窦等人的努力下,同时西方的科学知识也在中国得到传播,即为早期的“西学东渐”
- 这些传教士与近代尤其是鸦片战争时期的传教士是不同的
- 徐光启非常赞赏天主教,认为其可以“补儒易佛”,更与利玛窦一起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学》前六章
- 利玛窦还在中国画了《坤舆万国全图》,同时通过变通将中国移到地图的中央,这个做法一直沿用至今
二、西学东渐
- 徐光启和李之藻参照西方历法,同时与一些西方传教士合作,修订了中国的历法,编著了《崇祯历书》,介绍传播西方的天文学知识
- 西方科学文化著作被翻译传播到中国
- 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中国的科学文化也被传到了欧洲,包括“四书五经”等,使欧洲也开始了解中国
- 明末天主教三柱石: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 开始“放眼看世界”
- 明末,汤若望引进了西方的火炮技术,即“红夷大炮”
- 一个启蒙时代已经悄悄来临
第九讲 “全球化”贸易与白银资本
一、背景
- 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可以追溯到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时代
- 1500年-1800年,世界经济的中心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
二、全球化贸易
- 航线:澳门、马六甲、果阿(印度)、里斯本、月港(或澳门)、马尼拉、阿卡普尔科港(墨西哥):太平洋丝绸之路
- 马尼拉大帆船:中国货船,装载品以生丝和丝织品为主
-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始终处于逆差地位,“丝—-银”对流
- 外国人,包括欧洲人,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国人支付白银,这也确实表现为商业上的“纳贡” —-弗兰克《白银资本》
- “晚明时期中国经济走下坡路”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 早期工业化、原工业化、乡村工业化在中国的发展,支撑了晚明清初时期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顺差地位,使全世界四分之一乃至三分之一的白银流入中国
第十讲 王朝的末路——崇祯十七年
一、袁崇焕
- 天启初年,袁崇焕镇守宁远,大败努尔哈赤,后来又打败皇太极
- 袁崇焕提出“五年复辽”,是为袁悲剧的开端
- 毛文龙部队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但不受袁的控制,结果袁先斩后奏把毛杀掉,是为非常错误的决定
- 崇祯二年,清军兵临北京城下,袁崇焕回兵救援,中了皇太极挑拨之计,被凌迟处死
二、应对内乱
- 洪承畴“督剿西北” 卢象升“督剿东南”
- 兵部尚书杨嗣昌提出“攘外必先安内”,但后来明朝重心却转移到了攘外,内忧死灰复燃,并且越演越烈,一发不可收拾。此时的内阁大学士杨嗣昌出马也无计可施,被张献忠设计端了老窝,杨本人病死
- 李自成逼近北京,吴三桂从山海关赶来救援,为时已晚,大明江山一朝倾覆
三、评价
- 朕非亡国之君,事事乃亡国之象 —-崇祯帝
- 皇帝是历史的奴隶。历史是人类无意识的共同集团生活,将皇帝生活的所有瞬间,当作达成自己目的的道具,只为自己而利用这个道具 —-列夫 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
- 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 —-李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