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
陳 瞽鱦
耿飚之问
在担任驻阿尔巴尼亚大使时,耿飚发现,我国这些年援助阿尔巴尼亚的各种物资达到了90亿元人民币,而阿尔巴尼亚的总人口才300万,相当于每个人得到了中国人给的3000元,而当时的中国人一年的收入才只有几十块钱。而且更让人气愤的是,阿尔巴尼亚对中国的援助物资根本不爱惜,大堆大堆的化肥都被随意堆在地里,成了垃圾。
耿飚心里非常感慨,回来就给中央写了一份报告,强烈呼吁调整对外政策。李先念知道后,说:“耿飚,你胆子真不小!你是第一个提出这种意见的人。我对这件事也有意见,但一直没有说话的机会。”
这份报告送给中央后,毛主席说:“耿飚敢说真话,反映真实情况,是个好大使。”
在耿飚晚年时,有一次回到当年战斗过的地方——甘肃庆阳。当地的老百姓听说耿飚回来了,都自发来看望他,甚至还有不少人来找他反应情况,希望他能主持公道。
耿飚心里非常复杂,但他当时已退休,不方便多说什么。直到离开的那天,耿飚望着来给他送行的当地领导,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
“50年前,我们385旅在这里驻防时,部队的一个战士犯了严重错误。旅部决定按纪律将该战士枪毙。当我们在操场上准备执行纪律时,来了一大群老百姓替那个战士求情。我坚决要执行纪律。谁知竟连受害者的父母都跪倒在地向我求情,紧接着一操场的群众全都跪倒,哭着请求饶了这个战士,让他戴罪立功。怎么劝他们也不起来。最后,我们流着泪接受了群众的请求。”
耿飚讲到这里,突然望着大家,提高声音问道:“现在我要问问今天在座的你们这些人,不管哪一个,如果做错了事,老百姓还会不会替你们求情?”
这话一出,全场顿时鸦雀无声。
这就是著名的“耿飚之问”。
Tagged :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