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拥堵的思考
一 为什么周一最堵
有很多住校的学生,或者是家离工作单位较远的上班人员,会选择在周一早晨到达学校或者单位,周五晚离开。这部分人在其他工作日所产生的交通流会较小。这种原因在大型城市比较明显,小型城市一般家离学校或者单位较近,很少有住宿问题产生。
同时,很多单位会有周一上午开例会的习惯,其他工作日对考勤要求不是很严格,也是原因之一。
另外,由于周末很多地方不办公,所以周末碰到的事情需要集中在周一处理,也是造成周一早高峰比较突出的一个原因。
作者:wholesome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二 目前北京交通问题的原因
1.单中心的城市格局带来的交通压力
北京目前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实在我看来,远远不用那么麻烦,北京就是一个中心——权力中心。我国目前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哪个不是围绕着权力在转?
北京集中了几乎全国最好的医院、全国最好的中小学、设备最先进的电影院……不一而足。而这些好的资源,却由于北京单中心的格局,几乎完全集中在北京的三环内及周边。这种城市精华资源的过度集中反过来催生了三环内房地产、写字楼办公区等等的火爆,日积月累,便造成了三环目前高额的房价与租金。同时,户籍人口的极度增加和不断涌入的外来人口又需要居住之所,面对高额的房价,他们只能选择向离中心更远的外围居住。此时,单中心的劣势便完全体现,城市管理者和规划师们悲哀的发现,北京已无力形成第二个能与之前那个中心相匹敌的城市副中心了。于是,规划师们也只能选择“摊大饼”式的规划模式。回龙观、天通苑等等一个个睡城的出现和北京早晚高峰让人无法忍受的拥堵等等问题是对这种模式最好的批判。
这就是单中心所带来的交通压力来源:远离中心的人为了享受精华资源必然向精华集中,而北京的路网根本无法支撑这种集中所带来的压力。以上所说的这些,可以说是个恶性循环。
2.土地公有制造成的极低的路网密度
3.对非机动出行极为不友好的路网格局
4.解决交通问题的方式流于表面
解决之道:
首先应当建设至少两个足够有人气的城市副中心,疏解主城功能,缓解主城压力。而鉴于目前我国的体制,这两个副中心必须要有足够多的重大权力部门驻扎镇场才能足够具备吸引力。在部门搬迁过后,迅速建设匹配的公共服务设施,同时确保几个城市中心的干路连接。
其次应是打破大院的隔断,允许外部机动车通行。整治内部道路,加大通勤效率。
再次,组团内部建设高密度的单行道体系,让城市快速路和环线成为联系组团之间的道路。
最后,继续完善公共交通。提高地铁站点和公交站点的密度,规划公交专用路和快速公交。
作者:肖敬声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三 拥堵的损失可以计算吗
今年5月,一家公司对全国各大城市2014第一季度交通现状分析研究后,得出了“十大拥堵城市排行榜”:杭州最堵,位居榜首,其次是上海、沈阳、北京、深圳、南京、福州、武汉、东莞、长沙(由于广州数据使用范围限制的原因,未参与此次拥堵排名及相关统计)。
像堵车这事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损失有多大?
一期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拥堵的成本》部分解答了这个疑惑。英国伦敦的咨询公司“经济和商业研究中心”,联合交通数据公司INRIX,研究了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的堵车现象,并测算出堵车对这些国家经济的影响。
他们有三个测算基准:堵车带来的劳动力生产率下降有多少;堵车造成物流缓慢从而把商品价格推高了多少;堵车导致油气资源消耗增高、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有关污染的代价是多少。
2013年,这四个国家因堵车损失了2000亿美元(占四国总GDP的0.8%)。由于汽车保有量仍在增加,而各国道路交通硬件设施等又跟不上汽车增长量,所以,到2030年,堵车带来的损失预计接近3000亿美元——其中2/3的损失是多耗的能源和时间,它们本可以放到别的地方产生更大效益,剩下1/3的损失则分摊到各类商品中,由消费者承担。
……
在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马良教授,就堵车问题做过一个小调查以建立社会分析模型。他2013年接受采访时说,根据小调查估算,杭州平均每天有超过100万人坐车出行,包括私车、公交车等。根据社会建模的一个标准体系,参照一些社会管理的成本,他估算出堵车给一个人的社会成本为30元/天。进一步测算,杭州因堵车造成的社会成本一天就超过3000万元。
这种算法由小及大,未必绝对精准但有较高参考价值。按平均算,一天损失30元,每位杭州人一年就要因堵车损失10950元。2013年,杭州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为43868元——也就是说,辛辛苦苦一整年,有1/4左右的努力、收入都被浪费在堵车问题上了。
假如我们认为有车一族是“自找麻烦”,那对更多走路、骑自行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人来说,因为堵车问题的外部效应,他们承受了本来不应由己承担的各种成本,这并不公平。
国内城市一轮轮治堵风暴中,公交优先、限制私家车一直被频繁提及,最后却雷声大雨点小——在追求短期政绩和财政收益冲动下,毫无科学规划和远见的道路交通设施建设随处可见(比如多地出现年年开挖道路等扰民工程),在公交车司机的待遇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从而导致司机缺口严重,对相关交通管制信号和措施朝令夕改(比如哪些路段限行、哪些十字路口能否左拐等几乎隔三差五就变一个说法,让人无所适从),不断提高道路停车费标准、车牌摇号难度和客观上大幅提高了竞拍价格……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这种治堵思路和做法预计仍是主流。
也就是说,你和我,不管开不开车,每年将继续因堵车损失上万元。
作者:jing deng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