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1、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作者是丹尼尔·科伊尔,他提到及这个理论由安德斯 埃里克森提出,并由心理学界负有盛名的高产心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赫伯特·西蒙和埃里克森共同验证。当然,这个10000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但大体上不会差很远。
2、 而作者所说的10000小时也不仅仅是常规的练习,而是一种设定清晰目标,确定适当难度,在自己的能力边缘,不断犯错以获得精进的一种练习。这种练习有大的框架,有对框架的细分,有反馈和自己的领会,作者称之为是“精深练习”。同时,作者也非常重视激情亦即动力的作用。
3、 一万小时理论的生物学依据是神经纤维的髓鞘质化,以神经学的常识来论证人人都有学会任何技能的可能性,这个证明的逻辑很清晰。某一技能的发生肯定是在大脑中形成精确的神经通路,大量正确的练习可以让我们用更精确的神经纤维就传导了技能所需的信息。而这一精确的实现,就是靠把神经纤维外层包裹上髓鞘。这一个外层的绝缘的髓鞘增加了信息在神经纤维中传导的速度和精确度,而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成就高超技能的本质。
有新的研究指出,可以联系的本质是加强长时记忆(long-term working memory)能力,类似于把电脑的普通硬盘变成了固态硬盘,一下子工作能力就加强了。
作者:小太阳
来源:知乎
成为专家并不是只要重复10000小时做某件事就行了,一个人这辈子在吃饭上也能积累到10000小时,可是也没几个成为美食家。
所以这10000小时:
- 要有正确的训练方法去刻意练习
- 要有不断的关于修正的反馈
- 要根据反馈通过行动不断微小改进
- 要坚持
作者:秦阳
来源:知乎
我在两个专业领域里都有差不多一万小时的经验了,也没有做到所谓的天才级别啊。而且我的经历也不是简单重复性的,而是那种不停的学习试验思考总结修正这样的过程。其中一个领域已经放弃,因为意识到不管怎么努力,最终差距都是在天生基因或者从小培养的素质上。另一个领域没感觉到天花板,但也越来越体会到天赋的重要性。
另外,点鼠标和打字都有1万小时的经验,但是连专业水平都没达到。看美剧和电影也有1万个小时了,虽然随便搭眼一看能发现字幕中的各种翻译错误,但是跟天才还是没半点关联吧。职业运动员哪一个不是练了10年以上没有1万小时的?又有几个可以被称为天才?最终决定成绩的还不是天赋。
说到这里就想起来一句话——只有当你真正努力过,才会发现天赋的鸿沟是不可逾越的。
作者:渔雅
来源:知乎
可信,但很容易被人所误解。
专注于一个特定领域内可通过努力提高的,并且不是太过依赖天赋的方向:
- 比如跑步,你可以努力提高耐力,但想提高速度,掌握了基本姿势之后10万小时你也快不了太多;
- 中国大多数学生刚毕业的时候很迷茫,但他们投入的时间其实非常惊人,这就是专注于一个领域的条件没达成;
- 我现在开始学各种经典物理、量子物理,一万小时后我能研究出自己的相对论吗?基本上不可能。
你能通过一万小时成为一个参加马拉松比赛的运动员,或者能通过一万小时练就一套NB的交互设计能力,又或者去通过一万小时成为一个物理学者。但并不是投入一万小时能成为任意一个领域的世界级大师。
作者:王俊杰
来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