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说略
这段时间都没有再订闹钟,希望早上自然醒来。今天第一次醒,五点二十二分,第二次醒,六点五十七分。没有时间做早餐,只打了一份豆浆,水还放多了,平儿起来炒了菜,热了昨天的煎饼。空气比昨天好很多,没戴口罩。路过鸭绿江宾馆的时候,看到一起完美的错车,现代IX25,电动折叠左后视镜之后,两车之间的空隙目测不超过5公分,羡慕。赶上空车,并且找到位子,是为惊喜,难怪一路都鹊鸣。
地铁上没戴耳机,翻看《十三经说略》的周易部分,读完以下三节:
- 《周易》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
- 阅读《周易》应当注意的问题
- 阅读参考书目
该篇的作者为郑万耕先生,先生简历如下: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国际易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哲学史》杂志副主编。其主要学术著作有:《太玄校释》、《扬雄及其太玄》、《易学源流》、《周易与现代文化》、《易学基础教程》、《中国哲学教程》等。
推介书目:《传统与超越——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郑万耕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易学象数论》,(清)黄宗羲撰,郑万耕点校,中华书局。
先生对易学的主要论点:
《周易》尤其是《易传》,对铸造中华民族精神、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且渗透到现代文化的各个方面,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郑万耕认为,《周易》为中华文化的思想体系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就其所面对的问题来说,这个体系的基本要素包括五个方面:刚健有为,中和思想,神道设教,崇德利用和天人谐调。其中,“天人谐调”思想主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崇德利用”思想主要解决人类自身关系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神道设教”思想主要解决人与鬼神的关系,也即人道教化同神学迷信的关系;“中和思想”主要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刚健有为”则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人生总原则。
先生列举的参考书目中,我对高亨的著作印象深刻:
- 周易古经今注,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
- 周易大传今注,齐鲁书社1979年出版
均用浅显的文言写成,乃近人注释《易经》的力作。
高亨先生简历:
高亨(1900~1986),初名仙翘,字晋生,吉林双阳人,著名教授,古文字学家、先秦文化史研究和古籍校勘考据专家。1924年考入北京大学,1925年秋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师从梁启超、王国维。1926年毕业任教,历任河南大学、东北大学、武汉大学、齐鲁大学教授等。作品有《诗经选注》、《诗经今注》、《楚辞选》、《上古神话》、《文字形义学概论》、《古字通辞典》等著作和论文。
高亨是中国研究先秦学术和文字学、训诂学的著名学者。早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两位大师,一生笃志于弘扬中国传统学术,成就斐然,成为20世纪先秦学术文化 研究的一座重镇。其治诸子,遵循乾嘉考据遗风,往往胜解精义,发前人所未发,真正做到了后出转精;其治《周易》,一改前人“以经解传,以传解经,经传互解”的旧习,首次经传分解,开创了中国现代《周易》“义理派”的研究新方法,为学界所推崇;其治《老子》与《诗经》,以传统文字训诂学为根基,在校勘训诂上创发新义;其砥砺基础,夯实根本,则有《甲骨金石文字通笺》、《文字形义学概论》和《古字通假会典》诸书。高先生治学严谨,为人谦恭,他的学术成果为人信服,有些训诂成果被《汉语大字典》作为专门义项收录。
在清华研究院读书时,高先生以中国第一流学者梁启超、王国维两先生为导师。他的毕业论文《韩非子集解补证》深得梁先生的嘉许,曾对高先生说:“陈兰甫始把《说文》带到广东,希望你把《说文》带到东北。”并在毕业时赠给他一副对联,予以鼓励:“读书要最识家法,行事不须同俗人。”从此,高先生立志遵循清代著名学者高邮王氏(王念孙、王引之)的家法,从文字、声韵、训诂入手,严谨治学,锲而不舍,并决心永远过三书生活:“读书、教书、写书。”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高先生同许多教授一样,被迫停止工作,接受批判和参加体力劳动。1967年8月,在毛泽东主席的直接干预下,高先生被借调到北京,先住在中华书局,后又由文化部安排一个住处,实际上是被保护起来。
微盘上下载到PDF扫描版,清晰度尚可。
《周易》说略书摘: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