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使西域第一人
公元前60年(汉宣帝神爵二年),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汉开始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新疆成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 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时刻的到来是与78年前(公元前138年),通使西域第一人张骞的杰出贡献密不可分的。
多少年来,每当人们来到西域便会想起历经艰险、出生入死通使西域的奇才张骞和他的不朽功绩。张骞的功绩不仅在于通使西域,而且开辟了中国与印度、波斯、希腊等遥远国家的贸易通道,这通道被称为有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辟使中国与这些国家加强了联系,进行贸易往来,由此使汉朝的经济开始繁荣起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张骞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
新疆作家童马正是出于这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花费了数年的心血查阅史书、搜集材料,精心创作了这一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豆瓣)。在《小说连播》的录制过程中,编辑又根据广播的特点对作品进行了大胆的结构调整和删节压缩,以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紧凑,可听性更强,也更符合听众的收听习惯和审美要求。此外,在全书的音乐设计和运用上,编辑也煞费了一番苦心,除精心选择了一段作品主人公张骞的主题音乐外,还设置了不同的场景和情绪音乐数十段,这样既增添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又进一步升华了作品的主题。新疆唯一获得“全国听众喜爱的优秀演播艺术家”称号的新疆话剧团青年演员仲维维生动传神、声情并茂的演播更为作品增色不少。
该节目荣获2002年度新疆广播文艺奖一等奖。
延伸阅读:
史籍记载
史记 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故胡奴甘父俱出陇西。经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之,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中,益宽,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曰:“若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导驿,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太子为王。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左谷蠡王攻其太子自立,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汉拜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
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骞身所至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之。
……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其明年,骞为卫尉,与李将军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是岁汉遣骠骑破匈奴西域数万人,至祁连山。其明年,浑邪王率其民降汉,而金城、河西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匈奴时有候者到,而希矣。其后二年,汉击走单于于幕北。
是后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侯,因言曰:“……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使,使遗之他旁国。
骞既至乌孙,乌孙王昆莫见汉使如单于礼,骞大惭,知蛮夷贪,乃曰:“天子致赐,王不拜则还赐。”昆莫起拜赐,其他如故。骞谕使指曰:“乌孙能东居浑邪地,则汉遣翁主为昆莫夫人。”乌孙国分,王老,而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矣,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胡,不欲移徙,王不能专制。骞不得其要领。昆莫有十余子,其中子曰大禄,强,善将众,将众别居万余骑。大禄兄为太子,太子有子曰岑娶,而太子早死。临死谓其父昆莫曰:“必以岑娶为太子,无令他人代之。”昆莫哀而许之,卒以岑娶为太子。大禄怒其不得代太子也,乃收其诸昆弟,将其众畔,谋攻岑娶及昆莫。昆莫老,常恐大禄杀岑娶,予岑娶万余骑别居,而昆莫有万余骑自备,国众分为三,而其大总取羁属昆莫,昆莫亦以此不敢专约于骞。
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田、扜罙及诸旁国。乌孙发导译送骞还,骞与乌孙遣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
骞还到,拜为大行,列于九卿。岁余,卒。
乌孙使既见汉人众富厚,归报其国,其国乃益重汉。其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汉书 卷六十一 张骞李广利传第三十一
文字多取史记。
初,天子发书《易》,曰“神马当从西北来”。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马”,宛马曰“天马”云。而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
骞孙猛,字子游,有俊才,元帝时为光禄大夫,使匈奴,给事中,为石显所谮。自杀。
张骞:凿空西域第一人
在喀什地区疏勒县,有一座华丽美观的仿汉代建筑,雕梁画栋,分为上、下两层,这便是2010年6月30日正式开馆的张骞纪念馆。
张骞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友好使者,第一个走出国门的探险家和外交家。
主动请缨
西汉初年,游牧于我国古代北方的匈奴势力很强大,匈奴骑兵经常在今陕西、山西、河北北部及河套一带袭扰掠夺,甚至逼近京师长安,给西汉王朝造成很大威胁。当时,西汉政权尚未巩固,中原地区社会经济尚未恢复,西汉王朝只有对匈奴采取妥协政策。
经过汉初60余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汉朝国内割据势力逐渐削弱,农业生产也得到了发展,呈现出“天下殷余,财力有余,士马强盛”的局面。雄心勃勃的汉武帝一改过去的妥协政策,准备以武力解决边患。
当时,汉武帝从来降的匈奴人那里得知先前游牧于河西走廊的月氏人,被匈奴打败,已西迁到伊犁河一带。他们的大月氏王被匈奴单于杀掉后,头颅被割下来做成了酒器,大月氏人对匈奴痛恨万分,一心想报仇雪恨。汉武帝由此萌生了一个想法:联合大月氏,东西共同夹击匈奴。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下令招募前往西域的使者。张骞以郎官的身份脱颖而出。张骞为陕西城固人,从小生长在汉江边,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官,却怀有超凡胆识,期待为国效力。他身在朝廷官署,常常留心东南西北各地水文、地理和物产状况。在汉武帝渴望成就千古大业的时候,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募,主动请缨出使大月氏。
汉武帝在未央宫的大殿上召见张骞,听取他对出使一事的看法,叮嘱他此去道路艰险异常,而且塞外随时会有匈奴人出没,朝廷无法给予他多少保护。但坚强的意志和对未知世界的向往驱使张骞勇往直前,决心成就一番事业。于是,张骞作为大汉正使,带着一百余位随从护卫和丰厚的礼物出发了。
一个归顺汉朝的匈奴人堂邑父(甘父),成了张骞的向导和翻译。一行人北出长安,踏上了未知的旅程。
一通西域
张骞从长安出发,先到达陇西(甘肃临洮),再折道一直向西缓缓行进。当时河西走廊及处在其南部的羌族部落都在匈奴的控制之下,为避免与匈奴人遭遇,张骞一行行踪非常隐秘。然而,他们出陇西不久就被匈奴的巡逻兵发现,全部被俘了。匈奴骑兵得知他们是汉朝使者后,立即把张骞等人押送到匈奴王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交给当时的军臣单于处置。
来到匈奴王庭大帐,张骞毫无畏惧地坦言他们要前往西域出使大月氏。军臣单于对他们准备经其地而到大月氏的做法勃然大怒,张骞等人就此被扣留起来。军臣单于为拉拢张骞,打消他出使的念头,使出了无数绝招。他们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逼着他过放羊牧马的匈奴人生活。张骞知道这个匈奴妻子是监视和劝降他的,他便从匈奴妻子那里学习匈奴语……春去秋来,物换星移,不知不觉,张骞在草原上就留居了10年。
公元前129年,张骞趁匈奴的监视有所放松,在白天放马的时候就暗中挑选上好的马匹,联络甘父准备出逃。一天夜晚,张骞趁匈奴人不备,借口出帐大解,果断地离开妻儿,带甘父逃出匈奴王庭。由于在匈奴已经10年,张骞早就打听清楚通往西域的道路。他们穿着匈奴服装,很难被查获,因而顺利地穿过匈奴地界,往西而去。
十年之间,物是人非。大月氏原本占据的伊犁河一带已经成了乌孙国的地盘。大月氏被迫南迁到中亚地区大夏人活动的地区,也就是今天的阿姆河以南诸地。张骞被困匈奴之地时,已经知道乌孙是受匈奴支持的一股势力,于是他们经过车师后没有向西北进发,而是折向西南,通过焉耆顺着塔里木河西行,过库车、疏勒等地,翻越葱岭前去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
经过数十天的艰难跋涉,张骞和甘父终于到达大宛国。张骞高举小心珍藏的汉使符节,向大宛国王说明了自己出使大月氏的使命和沿途种种遭遇,希望大宛能派人相送,并表示今后如能返回汉朝,一定奏明皇帝重重酬谢。大宛国王早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大国,但苦于路途遥远,一直未能主动联系。因此,他热情地接待了张骞,并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宝马。经过大宛国数日热情款待,张骞和甘父消除了一路的疲劳。大宛国王又派了向导和翻译,将张骞送到康居(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康居王又遣人将他们往南安全送至大月氏。
但是,由于大月氏新国土地十分肥沃,物产富饶,并且距匈奴和乌孙很远,他们已经无意向匈奴复仇了。而且他们认为汉朝离得太远,如果攻击匈奴遇到危险,恐怕很难相助。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不时进入王宫劝说,但始终未能奏效,他只得动身返回。
在返回途中,张骞和甘父为避开匈奴人决定改变路线。在翻越葱岭后,他们沿塔里木盆地南部,顺着昆仑山北麓改走“南道”——从莎车、于阗(今和田)、鄯善(今若羌)往南进入羌人地区。但出乎意料,羌人也已沦为匈奴人的附庸,张骞和甘父没走多远再次被匈奴人抓获,又被辗转送到匈奴王庭。军臣单于再次见到张骞,看着他一身脏兮兮的汉人衣冠,黝黑的皮肤和坚毅的目光,手持汉使符节,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模样,军臣单于心里对张骞也颇为敬佩,知道他不会死心,于是派人严加看管,张骞又被扣留了一年多。
公元前126年,军臣单于去世,他的兄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为单于,进攻军臣单于的儿子于单,于单被打败,逃往汉朝。张骞趁内乱,带着匈奴妻子和甘父逃回中原。张骞此次出使西域,前后长达13年。他出发时是少壮青年,带着100多人;回来时已是满目沧桑,仅剩下他和甘父两人。
二赴西域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尽管没有达到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目的,但足迹遍及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还了解到大宛的东北有乌孙,大月氏之西有安息(今伊朗),再西有条支(今叙利亚以西),康居的西北有奄蔡(在咸海、里海北部)。他带回了西域各国的地理状况、民族分布、习俗、兵力等方面的重要信息,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对中亚、西亚等地有具体的认识。汉武帝对张骞的西域之行甚为满意,加封他为太中大夫,另封甘父为奉使君。
从张骞首赴西域后,汉武帝就一直同匈奴进行战争。大将卫青、霍去病率军连战告捷,汉军已经逐步控制河西和漠南大片地区。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分别出定襄、代郡,出塞两千余里,歼敌10余万,霍去病“封狼居胥”威震漠北,匈奴王庭远迁大漠以北。为了巩固这前所未有的胜利,“扬威德于四海”,汉武帝接受张骞结好乌孙以“断匈奴右臂”的建议,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副使及随从300余人,每人配2匹马,还有牛羊万头(只),携带大量的金银及丝绸,第二次出使西域。
这时河西走廊已经在汉军控制之下。张骞身着汉朝官服,率领规模庞大的使团,很顺利地经敦煌到楼兰,再经塔里木河西行至龟兹,一路北上到达位于伊犁河谷的乌孙王都赤谷城(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东南)。
乌孙国王猎骄靡派人远远出城迎接张骞率领的使团。猎骄靡在王宫接见张骞一行,对汉人衣冠十分新奇,而且对张骞带来的金银和锦缎布匹也很喜欢。张骞很直率地提出联合乌孙打击匈奴,为乌孙解除威胁。但乌孙多年来都受到匈奴的胁迫,尽管猎骄靡对张骞远道而来表示欢迎,但没有直接表态。乌孙当时是西域大国,兵力多达19万之众,若能联盟,将是汉朝最有力的盟友。张骞大胆提出和亲结盟的计划,猎骄靡听了没有明确表态。
猎骄靡热情留下汉使,每天酒肉款待,闲来领着张骞游览草原和伊犁河谷。张骞暂时居住在乌孙国,并派使团前往大宛、康居、大夏、大月氏、安息等国进行联络。张骞连番劝说结盟,猎骄靡虽然没有肯定答复,但决定先派出乌孙使者数十人跟随张骞返回长安。猎骄靡听说汉武帝喜爱天马,他为表示友好和诚意,亲自挑选了数十匹塞外良马请张骞敬献给汉武帝。随张骞来到中原的乌孙使者感受到汉朝的辽阔富庶回乌孙后禀报猎骄靡,从此“其国乃益重汉”。数年后,猎骄靡终于主动提出归心汉朝,与汉和亲,就此揭开了新疆与内地交往的崭新一页。
随后,大宛、康居等国使臣都陆续来到长安,大大提高了汉朝在西域的影响,汉朝与中亚、西亚开始频繁往来。张骞很受汉武帝器重,被任命为“大行”,负责接待各国的使臣和宾客,位列九卿。公元前114年,张骞病故,归葬故乡城固,与开国元老萧何、樊哙等人墓葬共处一隅。
以前,中原人对西域的了解仅来自于《山海经》《穆天子传》中的传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带回的是亲历西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地理、民族等情况。而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玉器以及冶铁术、井渠法、养蚕、造纸等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和手工业技术也逐渐传到了西域;西域出产的棉花、苜蓿、大蒜、核桃、葡萄、石榴、西瓜等十几种农作物和水果,开始在中原栽培。此后,通过丝绸之路,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也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张骞出使西域,可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世界性影响的大事件之一,永远值得铭记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