辋川集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By - 陳 思敬

说《聊斋》学做人

按:今天删除了SONY中的刘立福评书,下一步可能会删除余世维的讲座,考虑到以后长远的发展,我没有办法在这两个方向上投入精力。早上还听了一段《锦瑟》,刘先先生的评书观很让人感动,说评书,要说出做人的道理,否则就是讲故事,这大概是陈派评书区别于其他大家之所在。
现阶段我不能听刘老先生说书,但我要记住他的教诲,学习他的精神。
余世维先生的讲座当然也很好,但是听完之后,我记不了太多,这么多年,我印象深刻的仅此而已:

  1. 不要说我以为
  2. 不要讲他们

说《聊斋》学做人

“我从20多岁开始说《聊斋》,到现在没事儿的话,我还会拿着书看看,我离不开《聊斋》,特别是评书《聊斋》,它就是我的精神支柱,里面有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
“我从小跟着父亲、师爷学评书《聊斋》,我父亲刘健英是我师爷陈士和唯一的得意弟子,我从一开始就把精力投入到这里,虽然也学过一段时间的相声,但目的也是为了继承评书。现在说评书《聊斋》的,正式有艺术传统的,全国来说,陈家门‘陈派’就我一个人。你来采访我,只有评书《聊斋》这方面是我专长。”接受记者采访时,津门评书表演艺术家刘立福开门见山表示。这位85岁高龄的老人,言谈之间,思路缜密,言语朴质,所念内容,唯有评书。
liu-li-fu
评书关键是评论
记者:先说一下“评书”的特点吧?
刘立福:“评书”是一个简称,正式叫“说评书”。“说书”在过去范畴很广,大鼓书、竹板书等等都称之为“说书”,唯独说评书的没有其他伴奏乐器和道具,就有人误解了,不唱光说的就是说评书,这显然不太确切,说评书必须有“评”,评论是关键。评什么呢?评人情、评是非、评道理,这件事究竟谁对谁不对?他为什么要这样说?这个人是怎么想的?……有了这些社会知识,人家才喜欢听。
记者:观众听书要听“评”,那判断一个评书演员的高明之处是否也在这儿呢?
刘立福:“评书”的观众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听热闹、有的听个乐呵、有的是听故事情节、有的听人情,还有的听道理。观众不一样,书评到什么程度,得看演员的知识。说评书,我们陈家门的评书演员就必须得有艺术知识、社会知识、历史知识和京剧知识。当初学这个的时候,我师爷说过:“人多大,书多大。”演员有多高水平,他知道多少,他对这个事情有什么看法,才能评到什么程度。
记者:陈派评书演员必须懂京剧?
刘立福:对,陈派评书在表演上对京剧有所借鉴。陈派评书的特点是现身说法。所谓“现身说法”,就是有表演、有人物刻画、有生旦净末丑的划分。比如说,同样是旦角,两个老太太,其中一个是普通小市民,另一个是大家族中的贵夫人,两个人的生活环境、知识水平、家庭背景、言谈举止都会有所不同。最难表演的是四个男人、或者三个老太太碰到一起,身份不同在一起说话,你不用在台上告诉观众这是谁说话了,只要通过眼神,一张嘴观众就知道是谁说话了。
看观众说“活”书
记者:你讲到了评书观众的多样性,那说书先生如何照顾到那么多观众的喜好呢?
刘立福:这就全凭经验了。比如说,今天让我去演一场,我首先会问是什么场合?打算安排什么书?到台上了,看看有哪些观众。当然,你心里想的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你是听热闹还是听什么,但是,看看观众的年级、穿戴、形象,看一眼心里基本就有谱了。最关键的是,在台上使活儿的时候拿眼睛看,知道大家喜欢什么就是成功了一半。比如说:这个包袱抖出去,观众的反应如何,有哪些人笑,而且,笑跟笑也是不一样……说书很活,即使同样的书每次也是不一样的。
记者:以前有书场,现在演员主要是在电台说书,相比之下前者是不是更见难度?
刘立福:过去说书有两种场合:一种是书场,一种是茶楼。进茶楼得买票,听众多是闲人,基本上天天会去,在茶楼说书,一般是观众追着你听,上座率也有保证;在书场里说书,不卖票,而是“打零钱”。书说了一段,到精彩的地方,演员一摔醒木,留个“扣儿”,伙计在下边收钱,一场书2个半小时左右,演员能说18到20段,敛好几回钱。怎样让观众一直听下去舍不得走,是书场里说书的难处,也是能耐,但它不好学。茶楼的先生说惯了以后,把他搁在书场,他干不了。现在在电台说书,好处在哪儿呢?电台不用看观众,说错了也不怕,咔嚓掉,回来再改,这在现场是不行的。
记者:你说评书演员在台上全凭经验。说了60年的评书,你有什么经验吗?
刘立福:干了一辈子,我也找出了点儿经验,但是并不高明。简单来说,评书讲究说、白、做、学、评,把这些分开来说,也有个方向。“说”,说评书有说评书的口风,这与平常说话不一样;“白”,指书中人物的对话;“做”,就是表演,在台上做戏;“学”,是学地方方言,除了人物也会学动物;再就是“评”。演员站到台上全靠经验,这需要日积月累,真正见功夫的东西不是那么容易拿到手的,模仿别人以外,自己还应该有经典之作,能成一派风格,这才是艺术,艺术是无止境的。
陈派《聊斋》很难学
记者:据我所知,你的徒弟不多?
刘立福:陈派《聊斋》现在全国就我一个人。解放初期,有很多人说想学这个,我都婉言谢绝了,因为陈派《聊斋》不好学。我师爷陈士和曾说过:“我收了30个徒弟,就出来一个半,一个刘健英,半拉张健声。”陈派评书不好学,首先得看人,看他的知识水平、人品、学习态度,是不是这块儿料,光爱好也不行,还得看是不是这回儿事,我不能就这样收学生,这是误人子弟。我现在就只有一个徒弟,还不是专业的,他喜欢这个。
记者:陈派《聊斋》很难,难在哪里?
刘立福:《聊斋》属于古典文学,一开始文言文小说,后来演变成了白话文的章回体小说,即使是章回小说,它上面也没有什么评论,这都不是说书的本子。而我们说书,得把《聊斋》原文的“故事性”变成说书的“现实性”,还得加上评论。举个例子,讲到某举人家里,那他家的房子怎么样?客厅如何摆设?这在文中都没有的;比如说“打官司”,原文只有谁胜谁败,但是,你说书就得说出来这官司到底怎么打的,递呈子了没有?衙门口有多少公差?这三班六房都是哪儿的啊?这官老爷是怎么问的?怎么升堂的?……你得把这些都描绘出来。这也是知识,很考验功夫。
记者:说了一辈子《聊斋》,评书《聊斋》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刘立福:我从20多岁开始说《聊斋》,到现在没事儿的话,我还会拿着书看看,我离不开《聊斋》,特别是评书《聊斋》,它就是我的精神支柱,里面有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聊斋》里讲了忠臣孝子、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比如说《田七郎》,田七郎是穷猎户,有钱的员外为什么一定要跟他交朋友,因为他是一个大孝子。而交朋友,即使对方对你表现得再好,但他眼里没有父母也不行,不尊敬父母的人是不能交的。我们学《聊斋》,学的是做人的道理。一个说书先生,他在台上讲仁义、道德,下台后也得有做人的标准,虽然时代环境不一样,但是接人待物的标准还是得有的。
“陈派”评书小史
说起陈派评书,自然要提到陈派评书的代表陈士和。
陈士和是我国现代说书史上的一代名家。1912年,陈士和正式拜张智兰为师,学说《聊斋》。张智兰是清末落第秀才,他将《聊斋》的文言译成白话讲解。陈士和继承了张智兰的衣钵,以爱憎分明的感情、渊博的社会知识和生动活泼的语言对故事进行了再度创作,在评书艺术领域形成了新的重要的流派“陈派”。
陈派评书的特点是“现身说法”,十分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演员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擅使“扣子”是陈派评书一绝。

我所演出过的评书书目

一九五四年十月,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天津市文化局组织了以何迟同志为主的专门班子,对我师爷陈士和的《聊斋》书目进行抢救。拟出篇目共五十段,到一九五五年一月我师爷去世只记录下他讲说的篇目十三段(其中《崔猛》仅记录一半,后半部由我师叔刘健林补录),加上北京文代会时说的《梦狼》,共有十四个段子:即《王者》《劳山道士》《画皮》《瑞云》《向杲》《毛大福》《梦狼》《席方平》《考弊司》《阿宝》《云翠仙》《续黄粱》《崔猛》《小翠》。除《小翠》因故未能付印外,前十三段先由天津通俗出版社后改由天津人民出版社以单行本出版。
我师爷一生说过的《聊斋志异》篇目五十一段,这些书目我并没有全都听过,我经常听的不过三十余段,都是我师爷拿手的目录,其中小的段子能在书场说三五天,大的段子能说十几、二十几天,这已经足够他在书场、茶楼、电台、曲艺园子等处交替演出,这三十余段书也是他复筛选的精品,对每一段书都加入了师爷自己独特的艺术创造。
这五十一段我父亲也没有全部说过,但他又根据自己的擅长有所发展。《聊斋志异》是古典文学名著,正式的目录431个,篇篇都是好文章,当然可以改编为评书的回目不止51段,但也并非每个段子都能拿来就当评书说,还要考虑是否适合评书的表演手法,再进行艺术加工。有的故事前紧后松,不挂劲了,就不适合在业务场合说。虽然我们这些后辈也丰富了一些《聊斋志异》上的书目,说实话,总归不如前辈传下来的有价值。如果有人问我最喜欢哪个段子,我说是传统的节目我都爱。当然我说的比较多的段子还是比较有把握的,不过还有很多我师爷和我父亲好的艺术我没能继承下来,只是后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知识水平又加以丰富,但还没有离开陈派的艺术规范。
我继承我师爷和我父亲的书目有《田七郎》、《张鸿渐》、《辛十四娘》、《云萝公主》、《胭脂》、《嫦娥》、《小翠》、《小谢》、《莲香》、《阿宝》、《素秋》、《珊瑚》、《陈云栖》、《金生色》、《西湖主》、《仇大娘》、《宫梦弼》、《马介甫》、《毛大福》、《向杲》、《崔猛》、《瑞云》、《锦瑟》、《念殃》、《考弊司》、《王者》、《老饕》、《梦狼》、《庚娘》、《席方平》、《续黄粱》、《荷花三娘子》、《霍女》、《青娥》、《贾儿》、《云翠仙》等。
我继承父亲的书目有《金不换》、《麻疯女》、《义侠传奇》、《胭脂宝褶》、《珠儿》、《绩女》等。
我自己整理的《聊斋志异》篇目有《陆判》、《聂小倩》、《鸦头》、《梅女》、《八大王》、《青凤》、《连城》、《张诚》、《王成》、《伍秋月》、《陈锡九》、《冤狱》、《侠女》等。
其它的书目有《枪毙刘汉臣》、《白宗魏坠楼》;另外还有我自己整理的《今古奇观》上的目录《珍珠衫》、《卖油郎独占花魁》、《滕大尹鬼断家私》等六段节目。说新书的时候我还说过《铁道游击队》和《红岩》。
总之,我所说的评书还是以《聊斋志异》为主,说新书是受时代影响不得已,说《刘汉臣》和《白宗魏》只是感觉兴趣而且观众喜欢,至于《今古奇观》是因为我在和平文化宫曾经连续上了三年业务,为了给大家换换耳音才勉强为之,我自己的兴趣爱好还是《聊斋志异》,也许我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不如别人胆子大,什么都敢说,但我深爱的陈派《聊斋志异》是我这辈子也研究不完的,每回说都会有新的收获。

删除目录

  • 王成
  • 瑞云
  • 素秋
  • 胭脂
  • 锦瑟
  • 毛大福
  • 云萝公主
  • 辛十四娘

这是刘先生精选的篇章,我当用心阅读。一生之中,我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我学问的指路者,感恩。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