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和汉语拼音方案
今天五点准时起床,相信我的51269计划,会改变我的命运。
做饭的间隙,增补了周有光先生的资料。赖知乎王恒彤先生的推荐,最近在翻看周有光的自选集。
周有光先生生于1906年1月13日,早年研读经济学,1955年奉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
周有光的语言文字研究,领域十分宽广,研究的中心是中国语文现代化。他对中国语文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阐释。周先生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订者,并主持制订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85岁以后开始研究文化学问题。106岁出版《静思录》,如今依然健在。
夫人张允和,著名的“张家四姐妹”中的“二姐”,1933年结婚,2002年8月14日,安然去世,享年93岁。
周有光参加了1955年以后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的工作,但是将他奉为该方案之父,则并不合适,显然有过誉之嫌。
汉语拼音是中国语文的现代教学、文字传输机械化和直接与国际文化信息接轨的手段。有了汉语拼音,中文词典的音序排列,图书和档案的检索、通讯和信息交换都向现代化迈进了一大步。最为明显的就是电脑中文信息的键盘输入,现在已经全面地普及应用,飞入寻常百姓家。
为了解决汉字的注音问题,我国古代曾经使用了多种注音方法,比如直音、读若、反切法等。
1605年在北京出版的《西字奇迹》,由意大利耶酥会传教士利玛窦制定的,是有系统地用拉丁字母制订汉语拼音方案的开端。
1926年9月,国语统一筹备会拟订并通过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并于同年11月自行发表,1928年9月,由教育部公布,作为国音字母第二式。
注:从钱玄同、鲁迅、瞿秋白到毛泽东、周恩来、吴玉章、吕叔湘,直到周有光等具体的方案设计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就是尽快创制新的拼音文字,取代汉字。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之际,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就在北京成立了,接着就开始了汉语拼音方案的研究制订工作。1952年2月,教育部设立了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文研会从成立到1954年,主要进行了汉字笔画式拼音方案的研究工作。1954年12月,国务院设立了专门研究文字改革的机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文改会于1955年2月成立了拼音方案委员会,主要工作是拟订一个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方案初稿。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颁布《汉语拼音方案》。
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以前,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影响最大的是注音字母,1918年公布,旋纳入小学教育,目前我国台湾省还在继续使用这套注音字母,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套法定的汉语拼音字母。但注音字母采用声、介、母三拼制,字母多而不灵活,不利于对语音作精细的分析描写;采用笔画简单的古汉字作字母体式,不便应用,也不利于国际文化交流。
在1977年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上,我国提出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地名作为罗马字母拼写的国际标准的提案获得通过;联合国秘书处1979年6月15日发出关于采用汉语拼音的通知,要求从即日起采用汉语拼音作为各种拉丁字母文字转写我国人名和地名的标准;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决定采用拼音字母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这就意味着《汉语拼音方案》是国际通行的汉语拼写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