辋川集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By - 陳 思敬

包耳

陳豫謙
左包耳,楷书中把从“阜(fù)”的字中的“阜”字形,变形为写在字形左边的“阝”。
阜,象形。甲骨字形,像山崖边的石磴形。用以表示地势或升降等意义。本义:土山。
右耳旁,楷书中把从“邑(yì)”的字中的“邑”字形,变形为写在字形右边的“阝”。
邑,会意。上为囗(wéi),表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起来表城邑。本义:国。

左耳刀由“阜”(fù)字变形而来。“阜”字本义为土山,故从左耳刀的字,本义多与山地、地形相关,如“陵”、“陡”、“险”、“陆”、“阴”、“阳”等。
右耳刀由“邑”(yì)字变形而来,“邑”字与城市有关,故从右耳刀的字,本义多与城镇、地名相关,如“都”、“郊”、“邦”、“郡”、“郭”、“郑”等。
陈,从阜,从东,东亦声。
“东”本义为“生长之方”,转义为“生长五谷”。“阜”本义指“土堆”,转义指“土埂”。“阜”与“东”联合起来表示“土埂围成方块形的田,里面种植五谷”。
陈与田二字在古代互通,因为“田”本义就是“方形土块”,上面栽种的五谷像军人那样排列整齐。
陈字亦用为“阵”,音义可通。因为古代军阵通常为方块形。如果把军队的战阵比作方形田块,把战阵中的军人比作五谷,那么“陈”与“阵”就相通了。
“陈”的普通话读法与“陈”汉语古音相差很大,值得注意的是,陈字的古音读法,至今仍保留在福建话和广东的潮州话等里。陈字,在先秦以前的写法很多。见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铭文《陈曼盙》、《陈侯午敦》、《子禾子釜》、《陈尊》等。这可以从陈字本身得到阐释。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