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观
以后我的孩子高中毕业之后,我一定会让TA读《論中國大陸落後問題的秦漢根源》。
我一直喜欢历史,在高中二年级以前,我的历史知识一直是所有同学中最为丰富的,后被刘竞打破。
但是这些年来,我一直未放弃,不知刘同学是否坚持修习历史?
当年视为负担的读书学习,现在已经永远不可再得了。
不敢摘录太多:
郭氏在現代史學上對這個概念只能提出若干不完備的「物證」--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出土的實物作證。可是這些物證並不完備。例如郭氏認為最大物證便是「人殉」。人殉絕不能證明「奴隸制」的存在。今日有待發掘的「秦始皇陵」,將來開發時可能真的會發現殉者萬人的遺骸,但是始皇並不是個「奴隸主」。至於為始皇祖宗所活埋生殉的人--如《黃鳥之詩》所悼念的--也不能全是奴隸。
至於郭氏所舉的文獻上的證據,如訓「民」為「奴」,「屨賤踴貴」以及「奴隸的身價」等等,都嫌支離破碎。總之,零星的咬文嚼字,斷難支持奴隸制的存在這樣嚴重的結論。郭氏死後,新起的年輕學者,其功力可能在郭氏之上,但是他們的研究很多也都在「證明真理」這個原則上打轉,對郭氏舊說沒有作「尋找真理」的突破。
再者,郭氏除在文獻上找證據之外,他對「比較史學」上的證據,和「社會科學」上的證據,都隻字未提。
对于郭老的历史水平,《十三经详略》中,也见一斑:
郭沫若先生在《青铜时代》一书中,收有《〈周易〉之制作年代》一文,认为《易经》乃战国初期的作品。其证据是《周易》中有几个地方提到“中行”。他以为“中行”是人名,指春秋时晋国的荀林父,在与楚国交战时统帅中军,又称“中行桓子”,其子孙以“中行”为氏。据此,认为《易经》不能早于春秋中叶;可能是孔子再传弟子馯臂子弓所作。
其实,这种解释十分牵强。因为《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前672)就讲到“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的事情。这发生在荀林父做统帅八十多年以前,证明《易经》不是作于战国乃至春秋中叶,而在春秋初叶就存在了。《周易》中的“中行”二字,旧注解释为“中道”,是有理由的,并非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