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顼龄跋颜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原作纸本,纵28.8厘米。横75.5厘米,共234字(另有涂抹字30余个)。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颜真卿为杨国忠排挤,出为平原(今山东德州)太守。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南)起兵,著名的安史之乱开始。一时河北诸郡迅速瓦解,惟颜真卿的平原郡高举义旗,起兵讨叛,被推为义军首领。时颜真卿的从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派其第三子颜季明与真卿联系,联合反叛。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设计杀死安禄山党羽、镇守土门(今河北井泾)要塞的李钦凑,夺回土门。一时形势好转。颜杲卿派长子颜泉明押送俘虏到长安报捷群请求救兵。不料路经太原时为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截留。王想冒功,拥兵不救。
安禄山闻河北有变,派史思明回兵常山。颜杲卿孤军奋战,苦战三日,粮尽矢绝,城破被俘。颜季明等被杀头,颜氏家族死者三十余人。颜杲卿被押解至洛阳,英勇不屈,先被断一足,凌迟处死。直到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颜杲卿才被朝廷追赠太子太保,溢“忠节”。
颜真卿时任蒲州太守,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即派杲卿长子颜泉明到常山、洛阳寻找季明、杲卿遗骸。只得到季明头部和杲卿部分尸骨,为了暂时安葬这些尸骨,颜真卿写下了这篇祭侄文草稿。因为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可以说,《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至为宝贵。
维乾元元年,岁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从父涂去),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扬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玉兰,每慰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制涂去改被胁再涂去),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恐涂去),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拥众不救涂去),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
吾承天泽,移牧(河东近涂去)河关,泉明(尔之涂去)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携尔首衬,及兹同还(亦自常山涂去),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涂去二字不辨),卜(再涂去一字不可辨)尔幽宅(抚涂去),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现将原文注释如下:
原文: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
注释:“维”:语助词,常用于句首,有时也用在句中。“乾元”:为唐肃宗李亨年号,“元年”,相当公元758年。“岁次戊戌”:岁次也叫年次。古代以岁星(木星)纪年。古人将天空的赤道部位分作12等分,每等分中以某些恒星为标志。木星正好每年走一等分,12年走一周。每年岁星(木星)所值的星次与其干支称为岁次。该年的干支为戊戌。
译文:时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农历是戊戌年。
原文: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
注释:古人不仅以干支纪年,也以干支纪月和纪日。纪月法从丙寅开始,60个月(五年)为一周期。纪日亦以甲子为第一日,60日为一周期。“朔”:月亮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地面看不到月亮时称朔,一般以农历初一为朔,十五称望。又朔又有初、始等义。这里可解为初三日。
译文:农历九月为庚午,三日壬申
原文: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
注释:颜真卿兄弟姐妹共十人,真卿排行第七。但其同祖兄弟有十五人,他排行第十三。“银青”:指银质印章和青色绶带。秦汉时期凡吏秩比在二千石以上者,皆可佩银印青绶。“光禄大夫”:原为郎中令的属官。汉武帝以后无固定职守,为散宫,相当于顾问。唐宋时期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为从三品文阶官。原帖“光禄大夫”之“大”字漏写,为笔误。
译文:(颜季明的)第十三叔、佩带银印章和青绶带的光禄大夫。
原文:使持节、蒲外诸军事、蒲州刺史。
注释:“使持节”:为刺史的加衔。加此衔后有诛杀中级以下官吏之权。“使持节”为持节中的最高一级,次为“持节”,再次为“假节”。“刺史”:隋唐时期刺史为一州之行政长官。刺史本兼军民两政。然汉代以后管军之职权实际已废,故唐代管军事要另加街,颜真卿任薄州刺史后,加州防御使之衔,以示兼管诸军事。故其州刺史的全称就是“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之”。其他州刺史情况也大致如此。
译文:加使持节、蒲州诸军事之蒲州刺史。
原文: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
注释:“轻车都尉”本为汉代特别兵种将领的称号。唐宋时为勋官。自上柱国至武骑尉共设十二转,第八转为“上轻车都尉”。七转为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下还有骑都尉等。“开国侯”为爵名。唐代将爵位分作九等,“开国县侯”为第六等。候前多冠以县名,但食邑不一定由该县供给。颜真卿的丹阳县开国候的名衔也为他出任蒲州时所赐。
译文:授勋上轻率都尉和晋爵为丹阳县开国候的颜真卿
原文:以清酌庶羞家于亡任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
注释:“清酌庶羞’:酌,指酒,也指斟酒。请酌,指菲薄、便宜的酒类。羞,通馐,食物。庶羞,指普通的食物。“赞善大夫”:大夫,古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阶官称号。“赞善”为赞美之词。颜季明为颜杲卿第三子,曾担任乃父和颜真卿之间的联络工作,后被安禄凶杀害。已见前面说明。乾元元年,他被朝廷追赠赞善大夫。
译文:现在以清薄的酒类和家常的食物来祭扫赞善大夫颜季明侄儿的亡灵。
原文: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
注释:“惟”:语助词,用在句首。“挺”:特出、出众。“宗庙瑚琏”:宗庙中盛黍稷的祭器,夏代称瑚,殷代称琏。这里指颜季明已成为颜氏宗庙中的重要角色。“阶庭兰玉”:以芝兰(香
草)玉树(仙树)比喻人们的优秀子弟。《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问诸子侄曰:“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谢玄答道;“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出于阶庭耳。”
译文:惟有你(季明)生下来就很出众,平素已表现出少年人少有的德行。你好像我宗庙中的重器,又好像生长于我们庭院中的香草和仙树,常使我们感到十分欣慰。
原文:方期戬谷,河图逆贼闲衅,称兵犯顺。
注释:“戬谷”:指福、禄。戬,指福。谷,为粮食的总称。古代官俸以谷物计算,故可代禄位“闲”,同间。“称要犯顺”:以逆犯顺,指起兵作乱。
译文:正期望(季明)能够得到幸福和作个好官,谁想到逆贼(安禄山)乘机挑衅、起兵造反。
原文: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
译文:你的父亲(颜杲卿)竭诚尽力,在常山担任太守。我(颜真卿)那时接受朝廷任命,也在平原都担任太守之职。
原文: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蹩。
注释:“俾”:使也。“归止”;止,助词。《诗.齐风·南山》:“既回归止.曷又怀止。”“爰千土门”:爰,乃,于是。土门,今河北井泾,时为战略要地。“蹩”:促、迫。局促不安。
译文:仁兄(杲卿)出于对我的爱护,让你给我传话(即担任联络)。你既已回到常山,于是土门被夺回。土门打开以后,凶逆(安禄山)的威风大受挫折。
原文: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复。
注释:“贼臣不救”:如前所述.指颜杲卿收复土门以后,曾派泉明到长安报喜并求救兵,被太原尹王承生劫留,拥兵不救。“孤城围逼”三句:指安禄山回兵常山,颜杲卿孤立无援,终于城破被俘。颜季明和颜氏家族以及颜杲卿等先后被杀。造成“复巢之下,安有完卵”的悲惨结局。
译文:贼臣(王承业)拥兵不救,致使(常山)孤城被围攻陷氏父亲(颜杲卿)和儿子(颜季明以及家族人等)先后被杀。好像一个鸟巢被从树上打落.鸟卵自然也都会摔碎,那里还会有完卵存在!
原文:天下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
注释:“荼毒”:荼指苦菜,毒药毒虫。按:此两句似乎在隐喻朝廷的成败和用人不当。“遘”;遭遇。“呜呼哀哉”:对死者的叹词。呜呼,表示叹息。哀:悲痛。哉:语助词,表示感叹。初见《左传.哀公十六年》。孔丘卒条。
译文:天啊!面对这样的惨祸,难道你不感到悔恨!是谁制造了这场灾难?念及你(季明)遭遇这样的残害(被杀后只留头部,身体遗失).就是一百个躯体哪能赎回你的真身?呜呼哀哉!
原文:我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至)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
注释:“河关”:河流和关隘。此指蒲州,时颜真卿调任蒲州刺史。他在《蒲州刺史谢上表》中说:“此州之地,尧舜所都。表里山河,古称天险”可见该地自古就是重要关口。“比”;亲近。“榇”:原指梧桐树,多用于制作棺材,此处指棺木。首榇:指盛装季明首级的棺木“兹”:此。原文“陷”字误书,应为“至”字。
译文:我承受是上的恩泽,派往河关(蒲州)为牧。亲人泉明,再至常山,带开盛装你首级的棺木,一同回来。
原文:抚念摧切,震悼心颜!
译文:抚恤、思念之情摧绝切迫,巨大的悲痛使心灵震颤,容颜变色。
原文: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
注释:“幽宅”:阴间的住宅.指坟墓。
译文:请等待一个遥远的日子,选择一块好的墓地。你的灵魂如果有知的话,请不要埋怨在这里长久作客。
原文:呜呼哀哉!尚飨。
注释:“尚飨”;飨,通享。又指以酒食款待。此处指祭祀时希望死者能享用这些祭品。
译文:呜呼哀哉!请享用这些祭品吧!
王顼龄
时年八十有三跋
王顼龄(1642-1725),字颛士,一字容士,号瑁湖,晚号松喬老人,清·江南华亭县(今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人,御史王广心长子。
康熙十五年(1676年)中进士,授太常寺博士,举博学鸿儒,授翰林院编修,历官日讲起居注官,四川学政,侍讲学士,礼部侍郎,吏部左侍郎,经筵讲官,武英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年轻时即负诗名,一生著作不断。清朝著名诗人、文学家。
王顼龄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为博学鸿儒,授翰林院编修,参与《明史》的编纂。能有机会与汪琬、朱彝尊、陈维崧等著名学者,日相接触,讨论切磋,一时人称“史良才”。
康熙二十年(1681年)升为日讲起居注官,主持顺天府乡试。旋升春坊右赞善、赞善侍讲,主持福建乡试,提督四川学政,转升为侍读,又为侍讲学士。当时康熙帝亲临讲筳,由侍讲学士每天讲《通鉴》一章。史学功底扎实,结合朱熹的《通鉴纲要》,讲来衍畅旁通,颇得康熙赞赏,因此,当左都御史郭琇疏劾其与高士奇、王鸿绪兄弟时,最先摆脱了干系,依然担任原职,而且还被任命主持陕西乡试,后又转为侍读学士。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迁少詹事,获赐康熙亲笔御书王维诗一首。翌年擢为宗人府丞。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升为礼部侍郎。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任吏部左侍郎,又充任经筵讲官。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升任工部尚书,并在当年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两次出任主持全国会试的主考官,矢公矢慎,遴拔得人。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官拜武英殿大学士兼任工部尚书。此后还担任御批《书经传说汇纂》的总裁。
雍正元年(1723年)世宗即位,又加封为太子太傅。此时已是82岁高龄,屡屡上书要求告老还乡。雍正帝御书“朝堂元老”四字,并多次温谕慰留,雍正二年(1724年)再次乞休时,雍正帝亲撰七律一首书于扇面赐赠,诚恳挽留:“端揆仪表百僚中,两历朝熙眷数隆,学识宏才名世业,老成安重大臣风,耋耄可作岩廊瑞,眷顾还当冰镜同,正在谅暗资赞化,邱园荣退莫相匆”。
历事两朝,一生谨慎平和,“凡处大事,未尝显立异同,而微言缓讽,立见转移”,又不居功自傲,提拔人才,从不愿身受者知道,知者称颂。诗以唐诗为圭臬,“不逾尺寸,谨守法度”,除应制、酬赠外,主要写闲情逸致。格律工整,文辞典雅,形式颇为讲究。词作品颇具情致,写景状物,历历如绘。文亦有一种英姿勃发的朝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其《世恩堂集》中文章称:“顼龄值文治昌明之日,奏太平黼黻之音,故一时台阁文章迥异乎郊寒岛瘦。即早年未达时作,亦无衰飒哀怨之意,足以见其襟抱矣。”《书经》作为儒家经典,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其注释的名作,首推宋代蔡沈的《书集传》,故宋以后解读《书经》,均以此为根据。晚年主持编纂的《钦定书经传说汇纂》,则立场公允,不偏不倚,对《书集传》既不捧之过高,也不过于批抨,而是倾注了自己的见解。
清雍正三年(1725年)卒于位,年84岁。死后皇帝亲自下诏书哀悼,停止朝事一天,并下令凡出其门下的官员都要素服持丧,各部院汉人官员都要去祭送,并赐葬、赐谥文恭,极尽哀荣。著有《清峙堂稿》、《索笑檐稿》、《紫兰山馆稿》、《华黍楼稿》、《赐书楼稿》、《含晖堂稿》及《画舫斋稿》,最后合编为《世恩堂集》32卷。晚年又有《松乔老人稿》1卷等,词集《螺舟绮语》(又名《兰雪词》)、《世恩堂诗集》等传世。
父:王广心,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进士及第,任为行人司行人,历官兵部武选司主事,擢御史,巡视京、通两仓漕运。明末清初诗人。他的曾祖王嗣响、祖父王藻鉴,当时都是名人。
顼,音须。
嘉庆廿三年(1818)的《松江府志》记载,王顼龄“阁老坟”的铭文为一品大学士张廷玉题在雍正四年写:
皇清诰授: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加三级赠少傅、谥文恭、王公 墓志铭
张廷玉撰,励廷仪正书,张大有篆盖
碑文:
国家宜笃旧臣,礼隆良弼。其有协恭夙夜,克慎始终。懋宣励相之劳,蔚著老成志望,是宜丝纶诞贲,琬炎丕典至钜也。王顼龄性资端重,学术淹通。圣主仁皇帝,拔自庶僚,登于词苑,趋承讲幄,洊登乡贰之班,综辖冬宦,旋擢钧衡之任。小心翼翼,表仪范于群工,黄发皤皤,为岩廊之元老。朕心眷倚,宫傅优崇,稠叠恩波顾耆年,而加渥肯辞禄位,颁手敕以慰留。方予告之有期,忽沉疴之难。起遣良医以诊视,命亲王以临丧赠秩,赐金殿辍期加祭,易名象形曰“文”曰“恭”。于戏!三事久登纶阁,犹传风度,九重宠锡泉扁,长荷辉光。杰峙贞珉,用垂无盩。
1956年7月阁老坟拆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