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工匠刻碑
古代工匠刻碑时,怎样保证碑上的字划和写手的笔迹完全吻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晨曦沐风
来源:知乎
刻碑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书丹。也就用毛笔蘸朱砂(朱砂:颜色鲜艳易于走刀,颗粒状不乱流,不变形)。第二种就是大家关注的,出现较晚的“摹勒上石”,也就是把纸上的文字复制在碑上。
宋苏轼 《太虚以见寄作诗为谢》:“朱蜡为摹刻,细妙分毫釐。” 记载了摹刻的方法。
把碑文写在纸上,用半透明纸蒙在原作上的背面(注意是背面,因为要刻反字),用笔蘸取银朱(银朱是一种红色无机颜料,色泽鲜艳,不褪色,防蛀效果好)对字迹进行双勾。然后把双勾好的摹纸复于碑石,用多层纸叠加在摹纸上,用石头均匀砑磨,使双勾银朱粘于碑面。然后按照银朱痕迹进行雕刻。
雕刻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最大限度地忠于原作,力求分毫不差。另一种是重视刀法,体现刀刻的特点,显得实硬朗。
主要刻法为 “单刀斫入”,每个字都向内口倾斜(越深笔画越窄)。随着年代的推移,碑石由于自然表面风化或者人为损坏,表层变薄,拓本的字口也就变瘦。因此,拓本笔画的肥瘦也成为拓本久远程度的一个判定因素。
碑刻完成后还有洗碑(打磨不平整的地方,洗掉石灰粉末,晾干)。
最后就是碑拓。
碑拓从用墨上分为朱拓(银朱)和墨拓。从拓法分主要也有两种:一种是乌金拓:蘸取浓墨重拓,拓本墨色深黑泛光。一种是蝉翼拓:蘸淡墨轻拍。操作为:把拓纸浸湿铺在碑上,然后用丝棉做个柔软的小包,在碑上拍打,使浸湿的纸随字迹笔画下凹。待干透后,用小包在蘸取墨汁在纸上拍墨,揭下就是拓本。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上泉澪
来源:知乎
除此以外,在雕刻的時候,高明的刻工會使用特殊的技巧來雕刻碑文——他們一般會把字倒過來刻,由此可以磨滅自己對筆畫的固有的認知,從而達到保存原作書法家字跡風格與內涵的目的。所以很多石碑,都是在刻好以後,才被立起來。
有的時候刻工會在高山上做工刻字,比如泰山石刻。那時候刻工會非常辛苦,要將自己倒垂於山體,方能完成倒刻的過程(當然,並非所有泰山石刻都是倒刻上去的)。
雕刻的時候,就深淺來說,中鋒等重筆之處會深一些,而最深的地方都是字跡的筋骨所在(一般都在「雙鉤」線條的中間)。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泰山的『經石峪』,刻跡猶如河床,兩邊比較齊平,而非一般雕刻山澗似的痕跡。
而就字跡大小來說,一般原作大小如何,石刻大小即與之等同。古人偶爾也會放大字跡,這時候會用米字格或是九宮格,但這樣會很難保存原作的精氣神,除非刻工極為高明。
刻工多不识字。
刻工不識字只是一段時期,主要是集中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北魏尤甚。然而後期到了唐朝,情況已經有所變化,絕大部份刻工都已經識字。
某些碑刻由于雕刻姿势等缘故,靠下的字会严重变形,这种现象在魏碑中颇为常见。
這種情況確實客觀存在,北魏時期的刻工大多受水平限制,導致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原作的風韻。但很早的時候,刻工就想出了解決辦法——正如我在前文提到的,很多石碑,都是在刻好以後,才被立起來。所以這一情況,即使是在魏碑時期,也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嚴重。而到了唐朝,這些情況近乎絕跡,除非是在山體上的天然石刻,基本上都是先刻好之後才會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