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背景知识
按:封神的故事,家喻户晓,我接触过的有关封神的资料如下:
- 《封神榜》,现在看来,这是一部化腐朽为神奇的力作
- 收音机里播放的评书,已经记不清演播者是谁了,不像袁阔成,而且也只记得哪吒大战李靖的那个情节
- 一部有杨任插画的原著,但十几年来,一直以为他是二郎神的哥哥
直到今年,才通过白云出岫老师的朗诵,读完了原著。
客观上讲,这部书在古典小说里,只能算一部二流作品,情节、语言、人物形象的刻画,都了了,但是框架令人叹服,跻身《西游记》的高度。
词典
鸿钧
老子(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的师父。
高卧九重云,蒲团了道真。
天地玄黄外,吾当掌教尊。
盘古生太极,两仪四象循。
一道传三友,二教阐截分。
玄门都领袖,一气化鸿钧。
三清
道教的最高尊神三清祖师: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玉宸道君)、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
按道教说老子为其八十一化之一,著有震古烁今的道教祖经-《道德经》五千余言。
又:上清,玉清,太清 。三清又代表三个时期,简单来说就是过去,现在,将来,就是三才。所谓老君一气化三清,不过是一个形容。目的就是说,万法归一,殊途同归。这里的老君也好,三清也好,不代表实际任何,而只说明一个道字。道无不在,处处显化。所谓三清,无论是天地万物,各个都有三清。从无而有,有而无的一个过程。
三教
阐教
- 教主:元始天尊
- 门人:十二金仙,云中子,燃灯道人,南极仙翁,杨戬,哪吒,姜子牙……
截教
- 教主:通天教主
- 门人:多宝道人,金灵圣母,龟灵圣母,无当圣母,赵公明,三霄,十天君,一气道人余元,火灵圣母,乌云仙,虬首仙,灵牙仙,金光仙,长耳定光仙……
西方教
- 教主:接引道人,准提道人
- 门人:弥勒(其余不详)
又:太上老君创人道教(简称人教、道教)、元始天尊创阐教、通天教主自立截教。由于太上老君行无为大道,元始天尊便代太上老君执掌人教事宜。
玉虚十二仙
元始天尊有很多弟子,但只有广成子、赤精子、玉鼎真人、太乙真人、黄龙真人、文殊广法天尊(文殊菩萨)、普贤真人(普贤菩萨)、慈航道人(观音菩萨)、灵宝大法师、惧留孙(惧留孙古佛 弥勒佛祖)、道行天尊、清虚道德真君这12人是嫡传弟子。
特别指出的是,为大众熟悉的南极仙翁(南极长生大帝、寿星)、云中子、燃灯道人(燃灯上古佛)是元始天尊的得意弟子,但不是十二金仙。
南极仙翁、云中子、燃灯道人为何不是十二金仙,这与仙劫有关。其他十二位神仙都曾陷于九曲黄河阵里,被混元金斗削掉顶上三花、消去胸中五气,其千年道行均重新修炼。而南极等三位皆是昆仑弟子,法力也不比那十二仙差,之所以不是十二金仙,是因为他们没犯杀戒,没遇此仙劫,不必再修炼。在佛界中确有燃灯古佛当年释迦牟尼曾到过灵鹫山普度众生。
通天教主
截教教主,书中记载为鸿钧老祖的弟子,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的师弟。
通天教主最圣明的地方乃是有教无类。
通天教主的嫡传弟子:多宝道人、金灵圣母、无当圣母(弟子有闻仲、余元)、龟灵圣母;门下弟子:赵公明、三霄娘娘、乌云仙、金光仙、灵牙仙和虬首仙等等。
封神演义第十一回末:“且言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因神仙一千五百年犯了杀戒,乃年积月累,天下大乱一场,然后复定。一则姜子牙该斩将封神,成汤天下该灭,周室将兴,因此玉虚宫住讲道教,太乙真人闲坐洞中,只听昆仑山玉虚宫白鹤童子持玉札到山。太乙真人接玉札,望玉虚宫拜罢,白鹤童子曰:“姜子牙不久下山,请师叔把灵珠子送下山去。”太乙真人曰:“我已知道了。”白鹤童子回去不表。太乙真人送一仙老爷下山。不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涿鹿之战
盘古开天辟地后的三大量劫之一:巫妖大战、封神之战、佛道之争。
巫妖大战……人间界仍有大巫部落,视妖族、人类为一族(人为女娲所造,加上老子抢分人道、强立人教之前,人道妖道,合为一体,曾加入妖族大军攻打巫族),仍大战不休。九黎部落蚩尤举部落之力,以巫族秘术造十二都天神煞大阵,欲聚十二祖巫之灵为己所用。但人教大兴,轩辕拜师于广成子(广成子为阐教十二金仙之首),广成子助轩辕对抗蚩尤(又有昊天天帝派九天玄女赠送天书),灭其部落(仙劫?),轩辕遂为人皇。
其它关于杀戒的讨论:
先声明是洪荒角度哈。封神之前能让神仙成批犯杀戒的事情不是很多,咱从后往前数:
- 大禹治水?这个不可能吧,杀几条水精山怪,犯不上什么大事,所以PASS了;
- 黄帝战蚩尤?这个到有点可能,打蚩尤的时候时出现了很多风伯雨师应龙女魃之类的,但是从档次和地位上看,跟先天天人境的诸多混沌神仙也不沾边;
- 巫妖大战?我觉得是这个,个人感觉应该是诸仙暗地里帮助帝俊和太一把巫族灭族了。
— 无敌乐哥
主要是阐教的事,广成子做人皇帝师赚取功德,结果蚩尤不服,要当人皇,结果黄帝打不过蚩尤的九黎部族。于是阐教十二金仙使用仙家宝物击杀九黎部族,本质上九黎部族是人族,击杀人族,于是阐教之人犯下杀劫,引起封神榜。原始天尊因为阐教人少,所以想让截教之人挡灾。
— 风随水蚀
西伯戡黎
殷始咎周,周人乘黎。祖伊恐,奔告于受,作《西伯戡黎》。
西伯既戡黎,祖伊恐,奔告于王。曰:「天子!天既讫我殷命。格人元龟,罔敢知吉。非先王不相我后人,惟王淫戏用自绝。故天弃我,不有康食。不虞天性,不迪率典。今我民罔弗欲丧,曰:『天曷不降威?』大命不挚,今王其如台?」
王曰:「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
祖伊反曰:「呜呼!乃罪多,参在上,乃能责命于天?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
姜子牙
姜尚,字子牙,号飞熊,乃阐教昆仑山玉虚宫,元始天尊门下弟子,后被派下山辅佐明君,代理封神。
周西伯夜梦飞熊,遇子牙于渭水,拜为右灵台,武王拜为相父。后殷三十六路伐周,其掌封神榜,执打神鞭,与截教门人斗智斗法。后金台拜将,准备东征,为扫荡成汤天宝大元帅。武王克殷,其领玉虚法牒,封三百六十五位正神。武王封其于齐营丘,为五侯九伯之首。
封神完毕后姜子牙命中无福成正果,元始天尊知其赤诚、正直,他在麒麟崖上攻读兵书40载,有才干,精通六韬三略,所以派他下界顺天道,助周家得主天下,享位极人臣之福。其间元始天尊赐姜子牙打神鞭,封神完毕之后,奉还此鞭,元始天尊念其封神有功,故而不收,并特许他可云游众神部,每去一处,该部正神暂时让位,就是所谓的“太公在此,诸神回避”。
封神之战,打神鞭在姜子牙手中展现的威力并不大,但实则一是:姜子牙自身实力低下不足以发挥打神鞭的威力;二是:封神榜上三界诸天众神的神位未定。
陆压道人
陆压道人(乌巢禅师/大日如来),乃东皇太一第十子,“后羿射日”幸存之金乌。之后便隐避在西昆仑修道,号称陆压道人。封神大战之时,陆压道人曾扶持姜子牙,相助阐教。更把斩仙葫芦赠于姜子牙斩杀妖孽,之后姜子牙便把此宝传于后辈掌门。手持斩仙飞刀,大放异彩。封神大战之后,佛教大兴。老子西出函谷关,化胡为佛,让多宝道人入主中央娑婆净土,拜阿弥陀佛,为释迦牟尼,演绎小乘佛教。陆压道人投入娑婆净土,为密宗教主,改名为乌巢禅师,号大日如来,更修成了大日化身。其算计颇深,法力极其强横。
阵法
- 十绝阵
- 黄河阵
- 诛仙阵
- 万仙阵
周王
西周王朝各位周王的寿命
周文王,据说在位五十年,但这只是个约数,考虑到儿子武王、孙子成王的年龄推算,文王不足30岁便即位(因为其父王季是被商帝所杀,非正常死亡),以70余岁终。
周武王,有54岁和45岁两种说法,作为文王第二个儿子,武王可能在37岁即位,寿终54,在位17年;但考虑成王即位时尚未成年,所以武王有可能是在32岁即位,寿终45,在位13年。
周成王,据说即位时只有12岁,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即便是45岁的武王,长子怎么也不会小到这么个程度。所以,成王应该是即位时没有达到弱冠年龄但也差不了多少了,只是因为王朝初创,这么大的摊子刚即位的成王毫无经验,于是才让周公摄政七年。推算,成王大约是17岁即位,26岁正式亲政,寿终五十,在位33年。
周康王,二十多岁即位,寿终五十多岁,在位26年。
周昭王,据说在位51年,但是考虑康王的情况,应该是32岁即位,寿终才是51岁,在位19年。
周穆王,据说即位已50岁了,这说法显而易见很离谱,考虑其父昭王、其子共王、其子孝王的情况,应该是即位时不足三十岁,寿终八十有余,在位55年。
周共王,因为穆王在位时间很长,所以共王即位时肯定五十多岁了,去世时年近七十,在位十多年(有12年、22年两种说法)。
周懿王,从穆王、共王的情况看,懿王应该是四十余岁即位,以六十多岁终,在位25年。
周孝王,在兄长、侄子相继即位又相继寿终的情况下,这位穆王的小儿子居然也登上了王位,考虑到其是穆王较小的儿子,与穆王教长的孙子应该年纪相仿。所以推算,孝王六十多岁即位,寿终七十多岁,在位9年(也有15年的说法,那就可能活到八十多了)。
周夷王,据说在位30年,但考虑到夷王是懿王的儿子,中间又有孝王,之后还有厉王的情况,所以推算,懿王五十多岁即位,寿终六十多岁,在位8年。
周厉王,作为夷王的儿子,应该是三十好几才即位,按照在位30年的说法是以六十多岁死于流放地,若按在位51年的说法则长寿到快九十岁了,但是其子宣王还能在位46年,所以厉王在位与共和行政总计只有30年,六十多岁终。
周宣王,作为厉王的儿子,在当年的国人动乱时还年轻,又过了14年以三十多岁(近四十了)即位,在位46年,寿终八十余岁。
周幽王,看看其父都八十多了,幽王即位时肯定是过了五十岁的,都五十多岁的人了,还荒淫无度,越古代的人就是越开放啊,幽王在位11年,六十多岁被杀。
东周王朝各位周王的寿命
简表
王号 | 名字 | 公元纪年 | 在位年龄 |
---|---|---|---|
周平王 | 宜臼 | 前770年—前720年 | 39-90 |
周桓王 | 林 | 前719年—前697年 | 40-63 |
周庄王 | 佗 | 前696年—前682年 | 40-55 |
周厘王 | 胡齐 | 前681年—前677年 | 33-38 |
周惠王 | 阆 | 前676年—前652年 | 15-40 |
周襄王 | 郑 | 前651年—前619年 | 18-51 |
周顷王 | 壬臣 | 前618年—前613年 | 29-35 |
周匡王 | 班 | 前612年—前607年 | 13-19 |
周定王 | 瑜 | 前606年—前586年 | 16-37 |
周简王 | 夷 | 前585年—前572年 | 16-30 |
周灵王 | 泄心 | 前571年—前545年 | 10-37 |
周景王 | 贵 | 前544年—前521年 | 17-41 |
周悼王 | 猛 | 前520年 | 19 |
周敬王 | 丐 | 前520年—前477年 | 17-61 |
周元王 | 仁 | 前476年—前469年 | 39-47 |
周贞定王 | 介 | 前468年—前441年 | 26-54 |
周哀王 | 去疾 | 前441年 | 31 |
周思王 | 叔 | 前441年 | 28 |
周考王 | 嵬 | 前441年—前426年 | 25-41 |
周威烈王 | 午 | 前425年—前402年 | 19-43 |
周安王 | 骄 | 前401年—前376年 | 22-48 |
周烈王 | 喜 | 前375年—前369年 | 26-33 |
周显王 | 扁 | 前368年—前321年 | 30-78 |
周慎靓王 | 定 | 前320年—前315年 | 53-59 |
周赧王 | 延 | 前314年—前256年 | 35-94 |
诗赞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都上,惯看秋月春风,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在中国古代的长篇章回小说中,融入诗词、曲赋、韵语是其重要的特色之一,也形成了中国古代小说独特的民族特色。从最早的唐传奇、宋元的话本,到明代的小说,都有引用诗歌的现象。在中国的明代小说中,诗歌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据统计,《三国演义》引用诗词两百余首;《水浒传》引用诗词七百余首;《西游记》引用诗词七百余首。如此多的诗词被引入到小说的创作中,使得中国的古典小说中形成了独特的诗文共举,骈散共行的民族特色。
明代小说中的诗词来源主要由三种:
一是对小说中人物作品的直接引用,如《三国演义》中的大部份人物本就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且有诗作传世,因此作者便可直接引用其诗词用于小说人物的塑造,例如曹操的《短歌行》,曹植的“七步诗”等。
二是源于对历史上的诗作,如杜甫、苏轼、刘禹锡等诗人的诗词,或者是名不见经传的诗作的引用,如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死后就引用杜甫的《蜀相》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丰功伟绩的一生以及其杰出的个人才华和思想抱负,意境庄严肃穆,感情深沉真挚。
三是源于小说创作者的个人创作,也就是作者在小说创作过程中自己利用诗歌进行辅助创作,四大名著中没有涉及到作者的诗词大多如此。
在诗歌的体裁方面,小说中的诗词体裁也是多种多样,有诗、词、歌、赋、谣、对联、谚语、骈文、酒令等。同时,其叙述形式口语化、通俗化,内容浅显易懂、雅俗共赏,少有用典。下面主要以明代小说中的诗词为出发点,探讨明代小说中诗词的内容、影响和艺术价值。
明代小说中诗歌的主要内容:
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充分肯定了“诗”的艺术功能和社会功能。由于诗词本身就具有善于叙事和抒情的特点,所以不论是写景状物、刻画人物,还是咏古谈今、抒情议论,几乎凡是小说所能涉及到的地方也都可以用诗歌进行描写勾勒。这使得明代小说中的诗歌包罗万象,多姿多彩。
- 描写自然环境,勾勒社会场合,渲染气氛。
- 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品评人事。
- 蕴含主题思想,简介故事内容,宣扬伦理道德。
百度知道网友补充:
- 点明宗旨
- 暗示故事中人物命运,塑造典型形象
- 促进故事情节发展
- 描摹人物外貌,突出人物性格
- 表达作者观点,交代历史背景等效应
论文:
刊外
黄天化独白
封神台是个相当无聊的地方。
当年和我交过手的敌将,很多都在这里两眼无神地四处逛荡,有时迎面碰到,提起往事,大多一笑置之。大概鬼魂当久了,仇恨也会变得淡漠。不过有些人例外,比如殷郊,他对两次用落魂钟把我晃下坐骑却没能枭首的事耿耿于怀;又比如魔家兄弟的老四魔礼寿:
“当年要不是那个杨戬变了花狐貂把我的手咬下来半边,哪能让你小子得了机会打出什么劳什子攒心钉来?”
我还没回言,魔礼红在一边不干了:“老四,你这话暗指我们哥仨当面锣对面鼓地教那钉子打死,都是饭桶不成?”
“拾金子拾银子还没见过拾骂的,你非要认‘饭桶’这个名号,我何苦拦着?”
“你再说一遍试试看?”
“我从会说话开始就说了,你能把我怎么着?”
……
作为幽魂,连形体都随风消长隐现,自然打不起真正的架来。但这种没品格的嘴仗,也早惹得别人侧目。魔礼青飘过他两个兄弟身旁,正在努力作出翻白眼的表情。
高继能不知从哪个角落冒出来,想拍我的肩膀却发现徒劳无功,于是把手伸到我面前晃晃:
“我说,你也不用嫌无聊,几时哪吒杨戬他们过来,你岂不也有人斗口解闷了?”
我虽然恨死了这家伙,但听说是父亲亲手了结的他,多少也算泄愤。他自从来了封神台,就有点神神叨叨,经常一个人坐在旮旯里看天,嘴里念叨什么“元帅你跟准提去哪里了”,除此之外还四处看别人聊天或者吵架,等到人家没话说了,就斜刺里插进一句“真无聊……”。
不过我总不能听凭他咒人:
“你放心,他们可不像我一样背运,你就别惦记着了。”
高继能一撇嘴,没再说什么。
好吧,我的确有点想念他们,不过没人会希望在这个地方碰到亲朋好友。那天母亲和姑母见了我,悲声难抑的情景,连一旁的闻太师看了都摇头叹息。
过后,我突然没心没肺地想,东征大军的营帐里,此刻到底有几个人在哭我呢。
为什么封神演义里破十绝阵之前要派人先去送死?
因为整个封神演义就是为了造神的,除了几个肉身成圣的(李靖父子、杨戬、雷震子等),其他人必须死了才能成神。
封神演义开篇就说了:因为某些大仙犯了杀劫,需要找人替死应劫,此外天庭人手不足,要招聘一大批合同工去天庭打工,为了防止修仙之人偷懒耍滑逃避劳役,因此三教共同立下封神榜。
所以武王伐纣战就是个陷阱(脑子里响过谢尔顿的声音:It’s a trap!),其本质是三教教主会商,组织阐教、截教和道教相互撕逼,共赴黄泉,哦,不对,共赴天堂。
阐教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派出了姜子牙,牺牲部分非核心员工,换取精英阶层的安全。截教则过于单纯(毕竟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太多了,拉低了平均智商)开始就想着关闭洞府,闭门躲祸,结果被申公豹一个一个引诱出来送死,最后几乎全军覆没。道教散人们则在一旁煽风点火加打酱油。
我小时候第一次看《封神演义》的时候就觉得商纣王蛮冤的,不就是追求个大V女神吗?被人家派粉丝追杀报复,破家灭国,还毁了身后之名。最后大V同学又把辛辛苦苦替她干活的三个粉丝当作“临时工”推出去背锅了,这女神,忒狠了点。
跑题了哈,回到本题,不仅仅是十绝阵,封神演义的大部分情节都是两边配合好了派人送死,这本来就是鸿钧老祖的要求,不然怎么凑够封神榜?至于说在执行老祖的封神计划过程中女神、大师兄二师弟分别塞了私货,阴了商纣王和三师弟,就不足为别人道了。
来来来,带着上述指导思想把封神演义再翻一遍,现在有没有觉得:“这世界真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