辋川集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By - 陳 瞽鱦

为什么说明亡始于万历

为什么说明亡始于万历?
1、制度问题。政府控制力的下降,这个是从洪武末年开始就出现的。这个大一统王朝的根本隐患从它的创建者朱元璋建国伊始就已经埋下了。朱元璋起于贫民,在明初建立的国家制度带有典型的农民理想主义色彩,这套建筑在朱元璋血洗四次才得以建立的相对平均的中小农社会制度,相较于之前唐宋时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文明趋于外向不同,其更多的是保守的,内向的。有明一代,朱元璋的继承者们都在为致力于突破明初的一套不合实际发展的制度而困扰,而其在商品经济已然又蓬勃发展的万历朝更尤为甚,发展到崇祯朝,百病丛生,李自成亦发出“嗟尔明朝,气数已尽”的感叹,因而也有人提出了明亡实亡于洪武的观点。

2、天气问题。也就是网上津津乐道的“小冰河时期”。从1590年前后开始到1645年前后,太阳黑子活动减少,降雨带南移,北方开始大旱,这是全球性质的。明朝的北方农业自此进入一个艰难时期,单靠农业税已经不敷支撑国家的需要,万历只得依靠其私人向民间派遣宦官收取矿税,关税,增加内库收入,勉力得以维持。而到崇祯时期,崇祯轻信文官团体,自毁宦官,导致重要的收入失去,文官加税于陕北地区,才酿成了致其灭亡的农民起义,天气问题起于万历,而当时的人都将其归咎于天子失德。
3、万历怠政。就是说万历不理朝政,从而导致奏章积压,国家大事无法处理,官员名额久空等等,从而直接导致了后来王朝的覆灭云云,给万历扣了许多道德帽子。但根据黄仁宇著名的《万历十五年》中从万历十五年的格局,皇帝,内阁首辅,模范官僚,失败了的张居正改革等数个方面,对明朝即将迎来的覆灭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自嘉靖朝起,北京朝廷已经形成了皇权,宦权,文官三个权力共同调和掌权的状态,皇帝本已不再如之前中央王朝时那么的重要,王朝按照这种三权调和运转的模式,依然可以得以很好的运转。
4、东林党的出现。历来研究明末历史的爱好者们常提到的一句话“明实亡于东林党”。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等人修复宋代时期的东林书院,常聚文人士绅,讽议朝政、要求廉正奉公,清正朝纲,史称东林党。东林党的出现常被认为是文官们被万历的“不作为”而“气出来”的。万历朝期间,文官逐渐做大,万历倚靠宦官与其制衡,尚能维持局面,因其是后来天启,崇祯党争激烈化的开端,因而也是作为重要原因。
5、继承人问题。万历朝著名的“争国本”,在这件事上,万历因其私心,欲立三子常洵为太子而不可得,直接将封建王朝非常重要的续统问题束之高阁,迟迟不让常洛入东阁读书,不给于其太子名分,间接的导致天启朱由校的教育也受影响,对明朝业已堪忧的局势更添危机。而这次事件竟然对南明朝廷的灭亡也起到了重大影响,这一切都始于万历朝的“争国本”。
5、战争开销问题。也就是著名的“万历三大征”,战争,从来是巨大的财政负担,之前也有许多强盛一时的王朝因为穷兵黩武而导致灭亡的。“万历三大征导致国库空虚“的论点从来是不绝于耳的。
6、清朝的抹黑。作为二十四史里面最难读的一部史书,明史的复杂性不单单源于其自身内部的复杂与朝局的波诡云谲,更为诟病的是清朝对明朝后期历史不遗余力的抹黑与扭曲,给后来者解读明朝历史造成了巨大的困难。也有人戏言,明史要反着读才能读懂。
因此,才会有“明亡,始亡于万历”的观点。这个“万历”不是指的万历皇帝个人,而是指的“万历”这个朝廷,而封建王朝自身的局限和致命弱点,导致了再是雄才伟略的天纵之才,也逃不过治乱循环的王朝怪圈。在同一时期,西方业已将眼光放到了未知的海外世界,而自命天数的大明王朝却在守住祖宗的基业上逐渐沉沦,无论是谁来接手这个烂摊子,其能改变的也无非是明朝死在1644年,还是1645年。

盖上仁孝圣神,逈绝千古,享国愈久,圣德弥隆,无挽近综核之烦,而自臻治古几康之理。海内沐浴玄化几五十年,国祚灵长,永永无极,所培毓远矣。
先是因秉轴者惩操切之过,不无稍剂以宽大,而上明习政事,乾纲独揽,予夺进退,莫可测识。晚颇厌言官章奏,概置不报,然每遇大事,未尝不折衷群议,归之圣裁。
中外振耸,四封宴如,虽以忧勤之主极意治平而不得者,上独以深居静摄得之,周之成康,汉之文景,未足况也。至慈护先考,终始无间,尤非草野所得窥,而为尧为舜之旨,更谆谆以期。
……庙号曰神,殆真如神云。

–《神宗实录》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