辋川集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By - 陳 思敬

阿特拉斯耸耸肩

英文名: Atlas Shrugged
资源格式: MP3 PDF MOBI
发行时间: 2005年
俄裔美国作家艾恩·兰德(Ayn Rand,1905一1982)的科幻小说《地球战栗》(Atlas Shrugged),这部著作中着重于对虚无主义主题的描写。
艾恩·兰德 代表作品:

  • Atlas Shrugged 阿特拉斯耸耸肩
  • The Fountainhead 源泉

我会愿意放弃世界上最壮观的日落场景,只为目睹一眼纽约市的摩天大厦建筑群,大厦蔓延直至纽约的天际,人类的意志力是如此明显。我们还需要什么信仰吗?我感觉到如果这里面临战争的威胁,我会将我自己抛身天际,以我的肉身保护这一切。

小说展示了如果人类的思想开始罢工——如果每一行业具有创造能力的人都停止工作,消失不见——世界将会是怎样的图景。引用这次罢工的发起者和领导约翰·高尔特的话说就是:“人类历史上只有一种人从未罢过工——除了他们之外,其他任一行业和阶级都曾出于需要罢过工,借此向世界提出要求,彰显其不可缺少的必要性——他们就是将这个世界扛在肩上、使其生存下去,而得到的报酬只是痛苦和折磨,却又从未抛弃过人类的那些人。不过,也该轮到他们了。让这个世界认识到他们是些什么人、他们的作用以及他们一旦拒绝工作会有什么后果吧。这就是思想者的罢工。”
在当代文学中,虚无主义主题可以在艾因·兰德的地球战栗(Atlas Shrugged)中看到,在科特·沃尼格特(Kurt Vonnegut)的书中也可见。罗伯特·斯通(Robert Stone)也是一位经常以虚无主义为主题的美国当代作家。在他的小说“日落之旗”(A Flag for Sunrise)(1981年)中,主角霍利维尔(Holliwell)挣扎着对抗他自己的虚无主义倾向。另一位书写虚无主义的是美国作家恰克·帕拉涅科(Chuck Palahniuk).如在他1996年的小说“斗阵俱乐部”中,“毁灭计划”的终极目的就是摧毁现代文明以重建人性。然而帕拉涅科声称他并没有故意写虚无主义。
安.兰德,1905年出生于彼得堡一个普通中产阶级犹太家庭,诞生时,她的名字是“阿丽莎.季诺维也夫娜.罗森鲍姆”。9岁的时候,她立志要成为一名作家。她在彼得格勒大学主修历史和哲学,其后,进入国家电影艺术研究所学习“影剧创作”,1925年,她被许可探访美国的一位亲戚,抵达芝加哥,数月后,决定“滞留不归”。自此,阿丽莎.罗森鲍姆,21岁,开始了她毕生从事的对她想象中的基于理性与激情的有尊严的人的生活追求。当然,她的探索充满了坎坷与躁动,尤其是,她的新生活开始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和1929年之后的“大萧条”时期。事实上,她从“好莱坞”电影剧本创作的最底层开始了她的现实生活,为生计而辗转于各种奇怪的工作之间,直到1931年嫁给一位演员弗兰克.奥康纳,成为美国公民,才结束了漂泊不定的谋生阶段。她感激奥康纳,在《源泉》二十五周年再版序言里,她承认奥康纳给了她精神燃料,让这部作品成为可能。据她回忆,“当时我没有经常沮丧,既便是沮丧,那种情绪也延续不过当夜。”然后,“有一个夜晚,……我觉得再也没有力量去朝着事物应当具有的状态迈进一步了。那天晚上,弗兰克与我进行了几个小时的长谈。他使我相信,人为什么不能把世界让给他所鄙视的人。”
1936年,28岁的时候,兰德发表了她的第一部小说《我们,生活着的》,首次表达出她的信仰与哲学——自我的、生存论的、客观主义的。1943年,她发表了《源泉》——尽管在获得极大成功之前,这部作品曾被多家出版社拒绝。1946年,西方知识分子卷入战后社会秩序重建的热烈争论中,兰德发表了《资本主义:未知的理想》,激烈然而有效地为自由企业制度辩护,后来,在《源泉》二十五周年再版序言里,她这样写道:“既然人是在其他人的活动中间活动并与他人打交道的,那么我就必须表现那种可能使理想人物存在和发挥作用的社会体系——一种自由的、生产性的、合理的体系,它要求和报答每一个人身上最出色的东西。这个体系,很显然,便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
1957年,她42岁的时候,发表了后来被公认为是她的“登峰造极之作”的小说《被蔑视的栋梁》(“Atlas Shrugged”——或可直译为“巨人漠然”),由于这部小说,她不再仅仅被称为“最畅销小说家”,而且还被称为“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这部小说,今天仍被视为一种“奇迹”,怎么可能呢?由于它为她带来的声望,她被邀请到许多大学去发表演说,自1962年开始,她担任“客观主义通讯”的编辑,后来,这份通讯杂志更名为“客观主义者”,仍由兰德担任主编,直至1971年,从那时起,至1976年,她是“安.兰德通信”的编辑,她发表在这些刊物上的一系列哲学文章被编为六卷,陆续出版。
在《被蔑视的栋梁》的“后记”中,兰德写道:我的哲学,就其精髓而言,是关于英雄般地生活着的人的概念,他以自身感受的幸福作为他人生的唯一道德目标,他以创造性的生产劳动作为他唯一高尚的活动,他以理性作为他唯一接受的绝对准则。
但是“幸福”,作为一种激情,兰德相信,它来自具有客观价值的成就感。这种成就以及达到它们的手段,我们只能凭借理性,从大千世界中去寻找和辨识。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为达到我们命定的目标,我们还需要具备一些美德——独立、诚实、正直、骄傲、一致性与创造性。
安.兰德的“客观主义”哲学从下述“公理”出发,她自己称之为“存在的首要事实”(the primacy of existence),或者,又可称为“形而上学现实主义”——世界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它是现实的,真实的,是存在的首要事实。这意味着事物就是事物本身(物自体)。当然,也就意味着,人只能感知和想象他所处的这一客观的世界。这一“公理”,兰德认为,是一切属于人的知识的出发点。作为对比,我援引金岳霖先生的知识论——首先有“主体-认知关系-客体”这一思想图案,其次有客观的“所与”(the given)以及所与在官觉内的呈现,再次有基于所与呈现的意像与思想。
一方面,由于采取了雅理士多德以来西方传统哲学的“主-客”两分的立场,还由于承认生存于特定时空的个人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兰德相信,主体对客体的认知是以“局部的”,每当我们的思想图像变得足够大从而难以被记忆的时候,我们就创造一个“概念”——通常以“符号”形式——来代表这一思想图像。故而,概念是知识的“单元”。另一方面,或许受到伯格森的影响,兰德相信,当认知主体试图对每一概念里包含着的无数可能的具有某种相似性的事物时,他自身必须具有“同一性”,他自己的人格不应是分裂的,在他的意识里主体是统一的,否则,这概念就是支离破碎的,从而不成为知识的单元。
所以,人能够把无数可能的事物根据它们之间的某种相似性分类为“概念”,首先因为人有理性——在“主体-认知关系-客体”这一思想图案内主体从所与呈现中发现各种关系的能力,其次因为人有尊严——首先是身体的同一性,继而是思想的独立性,再而是生活的完整性。
在西方思想传统里,兰德的上述立场被称为是“客观主义”的,与此相应,兰德的社会理论是个人主义的,是有着至高无上的尊严的主体对客体的认知并由此获得升华的过程。在中国思想传统里,金岳霖先生称他自己的立场“既非主观主义的也非客观主义的”,他努力要做到的,是“事与理并重”的态度,是“既求真实又求通理”的认识论,是“有能有式”的本体论。
兰德的立场与金岳霖先生的立场,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对“真”的尊重——我们对外物的真实感要求这外物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要求它不随我们意志的改变而改变,同时还要求我们关于外物所建立的通理是公的而非私的。金先生说,上述三项条件缺一则“真”取消。缺乏真,我们会感到人生不是圆融的,而是支离的,是疏远的,是荒唐的。
求真实的人生,兰德由此认为,要求每一个人努力成就一些真实的而非虚幻的事情。人的这种要把生命的真实感表达出来的努力,被称为“生产”,也称为“创造”。


电影版 The Fountainhead
这是一部由金.维多导演的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黑白社会剧。讲述一个具有理想主义的建筑师,因为不肯向世俗妥协,本想隐姓埋名做一名打石工过自在的生活,可是在遇上一名行为娇纵的女记者后,又激起了他争胜的雄心。几经波折,终于能按自己的理想建筑一幢摩天大楼。本片对个人主义的追求发挥得相当有力,导演风格颇具表现主义色彩,帕特里夏.尼尔和雷蒙德.马西在本片的演出光芒四射,加里.库珀与肯特.史蜜斯亦表现不错。

  • 译  名 根源/欲潮
  • 片  名 The Fountainhead
  • 年  代 1949
  • 国  家 美国
  • 类  别 剧情
  • 语  言 英语
  • 字  幕 英文/法文/西班牙文
  • IMDB评分 7.0/10 (1,632 votes)
  •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1386
  • 文件格式 XviD + MP3
  • 视频尺寸 480 x 352
  • 文件大小 1CD 50 x 15MB
  • 片  长 113 Min
  • 导  演 King Vidor

主  演

  • Gary Cooper …. Howard Roark  
  • Patricia Neal …. Dominique Francon       
  • Raymond Massey …. Gail Wynand       
  • Kent Smith …. Peter Keating       
  • Robert Douglas …. Ellsworth Toohey       
  • Henry Hull …. Henry Cameron       
  • Ray Collins …. Roger Enright       
  • Moroni Olsen …. Chairman       
  • Jerome Cowan …. Alvah Scarret (Banner editor)

作品列表

  • 致新知识分子
  • 源泉
  • 阿特拉斯耸耸肩
  • 客观主义认识论导论
  • 商人为什么需要哲学
  • 一个人
  • 自私的德性
  • 有道德的利己
  • 颂歌

3 thoughts on “阿特拉斯耸耸肩

Christen August 19, 2015 at 3:17 pm

安·兰德究竟是谁?在中国没有听说这个名字的人或许很多,但很少有人会不知道美国联储局的“长老”格林斯潘。而格林斯潘对兰德的关系几乎可以用一个词形容,那就是“崇拜”。40多年前,格林斯潘在人生和事业上都还是一只“迷途的羔羊”,一日读到兰德的书忽然茅塞顿开,从此奉为精神偶像。后来与兰德结识,保持了15年的友谊与合作关系,其生涯也一路“康庄大道”。仅在这个意义上,不了解兰德就很难理解美国精神,无论是要“献媚”、合作还是抵抗。

Reply

Christen August 19, 2015 at 3:21 pm

就人生而论,兰德作为一个“性情女人”敢于在最私密的生活领域中实践自己的哲学。1999年出品的故事片《兰德的激情》(The Passion Of Ayn Rand),记述了她与纳撒尼尔·布兰顿之间非同寻常的感情历险。
  
纳撒尼尔从14岁开始就是兰德的崇拜者,后来成为她的“私塾弟子”。他常常与未婚妻(后来的妻子)巴巴拉一起到兰德家做客,与兰德的丈夫弗兰克也成为熟知。交往从密的两对夫妇分属师生两代,但兰德与纳撒尼尔从彼此的欣赏与倾慕中生出了不可抑制的爱情。这不只是“师生恋”,也不只是“婚外恋”。因为兰德比纳撒尼尔年长25岁,这还是男女年龄“倒错”的“代际之恋”。
  
这三重危险的因素不仅没有使兰德退却,反而使她做出了更为铤而走险的选择:在相互表白后的当天,她就说服纳撒尼尔向各自的伴侣公开了他们的感情。她对巴巴拉说,“这并不意味着纳撒尼尔不爱你,或者我不爱弗兰克,你必须理解这一点。”经过短暂的犹豫,4人达成了一项难以置信的“安排”协议:保持各自的婚姻,但兰德和纳撒尼尔每周可以有一天“私密幽会”。
  
如果说萨特与波伏瓦是出于他们共同信奉的“自由选择哲学”而邀请那位 “女宾客”与他们同住,那么兰德的“安排”也有她自己哲学上的“正当理由”。首先,在兰德的哲学中,自私是一种美德,爱情也只有自私才是道德的。你之所以爱一个人是因为他(她)具有一种品质,使你从中获得自私的快乐,这种快乐正是你对爱人所能给予的最高赞美和回报。而所谓“无私的爱”意味着你从爱人那里无法获得自己的快乐或幸福,你感受的只是怜悯与自我牺牲,而这对于所爱的人是一种羞辱,是不道德的。其次,自私作为道德原则,必须是公开和坦诚,因此“偷情”是不可接受的。
  
兰德和纳撒尼尔都信奉这种道德原则,如果他们彼此之间产生了爱情却要无私地为他人牺牲放弃,或者以偷情模式来维系,那么他们就违背了自己的哲学,也就背叛了自己,他们将不再“是其所是”。而他们各自的伴侣如果是因为他们“是其所是”而爱、而获得快乐、而嫁娶他们,那又有什么理由拒绝这种“安排”呢?
  
这场极端的爱情实验令人惊讶地持续了几年,直到纳撒尼尔陷入了与一个年轻女子帕翠西娅的秘密恋情。被激怒的兰德与纳撒尼尔愤然绝交。后来,纳撒尼尔也与巴巴拉离婚,娶帕翠西娅为妻。在兰德去世之后,纳撒尼尔与巴巴拉分别发表回忆录,其中以大量篇幅描述这段感情经历。兰德本人永远失去了回应的可能,而电影正是根据巴巴拉的同名传记作品改编,因此在许多兰德的崇拜者看来,电影所作的阐释带有极大的偏见。
  
我们难以辨别的是,兰德决定与纳撒尼尔绝交,是一个女人的疯狂嫉妒所致,还是因为纳撒尼尔的隐瞒违背了“坦诚”这一道德原则。许多评论者都发现,在个人生活中,兰德时而显露的专断与权力欲对她自己所崇尚的个人自由的哲学构成了致命的颠覆。
  
其实,在兰德的客观主义、理性主义的哲学之外,还有另一个奇怪的“潜意识理论”。她说,每个人在潜意识里都有一幅独特的图景——关于宇宙以及人在其中的位置,这成为一个人“对于存在的最为个人、最情绪性的应答”。她将这种潜意识里的图景称为一个人的“生命感”(sense of life)。也许,兰德自己独有的生命感是她的哲学无法解释也无从把握的。

Reply

Christen August 19, 2015 at 3:25 pm

安·兰德在好莱坞工作期间她遇上一位年轻演员弗兰克·奥康诺,对他深感爱慕并主动追求他,两人在1929年4月15日结婚。两人的婚姻维持了50年之久,一直到奥康诺于1979年以82岁高龄去世为止。在1931年兰德获得了美国的公民籍;她对于美国深感骄傲,后来她在西点军校的毕业典礼上向学军校毕业生们发表演讲道:“我可以说—这绝不是爱国的陈腔滥调,而是根基于完整的形而上学、知识论、伦理学、政治和美学的智慧基础上说,美利坚合众国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最高贵、和在最初的建国原则上唯一道德的国家。”

Reply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