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五段论
斯大林将马克思的这段话进一步提升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公式:“历史上有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占有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从而形成了著名的社会发展形态“五阶段论”。
五段论贯彻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首先提出这种观点的是郭沫若于1930年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中国早期的夏商周是否是奴隶社会,史学界是有争议的,一部分人认为中国曾经出现过奴隶,却并不算奴隶社会,因为当时大量的奴隶劳动只出现在手工业和商业,农业上的奴隶劳动并不多。但是奴隶的确是普遍存在的,当时的很多社会活动,包括祭祀、交易等等都和奴隶有关,所以夏商周应该算是奴隶制,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西方奴隶制(如古罗马),恩,姑且称之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奴隶制社会”好了。
关于“封建社会”,主要的分歧在这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封建社会”是指地主或领主占有土地并剥削农民或农奴的社会形态;西方及台湾学者的“封建社会”指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的制度下的社会。中国历史教材上用的是马克思的“封建社会”,这样从秦朝开始一直到清朝都可以算作“封建社会”,在西方人看来恰恰相反,中国的封建社会到秦朝就完蛋了。
所以说现在的中国史学界的划分跟马克思有关,显然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出现的,西方人显然不认同。
PS:马克思本人曾经说过自己提出的“封建社会”仅适用于西欧“,可是后来被列宁斯大林推向了全世界,中国也曾经有学者反对这一点,显然反对声被淹没在滚滚浪潮中了。
引用维基百科中“封建社会”条目里的一段话,或许能比较直观的说明: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封建社会”与西方及台湾学者的“封建社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为都使用了同一个名词,使人混淆.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封建社会”是指地主或领主占有土地并剥削农民或农奴的社会形态,西方及台湾学者的“封建社会”指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是一种国家管理“制度”而不是一种“社会”,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許多中国大陆及西方史家並不認為中國有過嚴格意義上的封建社会(分封制度),或者認為中國封建制僅限於周朝甚至西周時期(請參見分封制)。但根據馬克思主義史學(原本,馬克思本人曾聲明馬克思主義史學僅適用於西欧不適用其他國家文明社會,但其后的列宁、斯大林等人将这一史学的适用性推向全世界),歷史上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都經歷過封建社會時期,如歐洲從9世紀到大約15世紀,都算是封建社會時期。而中國從戰國時期開始,也歷經很長的封建社會時期。封建社會中除了強調土地劃分擁有權之外,通常也有上對下,很明顯的階級制度。
另有中国史家梁漱溟批评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观,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他主要是反对以馬克思主義为指南的中国革命。梁漱溟反对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理由,是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欧洲近代社会的产物,只适用于欧洲,而不适用于中国,因为中国的国情与欧洲不同,具有自己的特殊性。“马克思以机械观的眼光来解说社会的蜕变改进,我想在欧洲或是适用的,……倘必以此为准据要普遍地适用于一切民族社会,恐其难通;尤其本此眼光以观测印度文化或中国文化已开发后的社会是不免笑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