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笔记之一·皇帝世系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后出现的朝代,在中国历史上极其具有代表性,扮演了承先启后的重要关键地位。
汉朝分为西汉(前202年-9年)与东汉(25年-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汉;亦有以东汉与西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西汉为汉高帝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雒阳。
其间有王莽短暂自立的新朝(9年-23年)与西汉更始帝时期(23年-25年)。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与稍晚兴起于欧洲的罗马帝国东、西遥相并立。后世多将汉朝和约略同时期在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及文明的强大帝国。
汉武帝和汉宣帝期间,汉朝陆续地收复了秦朝时的领土,又开疆拓土,总共在今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甘肃及宁夏建立郡县。西汉后期,汉疆域除了西藏、内、外蒙古及东北三省外,基本上包含了现今中国疆域。
- 炎汉开国
- 吕后专政
- 文景之治
- 汉武盛世
- 昭宣中兴
- 王莽夺位
高祖
前202年 – 前195年6月1日 在位
前209年,秦末,由于政令愈发严苛,而最终爆发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事件,先秦六国诸侯旧贵族也借此时机纷纷复国。前207年四月,楚国贵族后代项羽在钜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而刘邦则入关推翻秦廷。其后,项羽尊楚怀王为“义帝”,并自行分封天下,封自己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之后两股势力开始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在萧何、韩信、张良等人的辅佐下,最终在垓下之战中击败项羽,于前202年正式称帝,立国号“汉”,西汉建国。
汉高祖刘邦登基后,采用叔孙通的建议,恢复礼法,设三公和九卿,任用萧何为丞相,采取与民休息、清静无为的黄老治术政策,鼓励生产,轻徭薄赋。在政治上,则先分封功臣韩信、臧荼、彭越、英布等为王,以及一些功臣为列侯。
称帝之后,异姓诸侯王势大,因此汉初几年对异姓王一一分别翦除,改封刘氏宗亲为王,仅有长沙王吴臣因势小不构成威胁且忠心于中央而得以保留。后刘邦与功臣刑白马立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史称“白马之誓”。汉初政府官员基本上由大大小的功臣充任,从而形成汉初“布衣卿相”的政治格局。
(十二年)五月丙寅,葬长陵。已下,皇太子、群臣皆反至太上皇庙。群臣曰:“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曰高皇帝。
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
赞曰:《春秋》晋史蔡墨有言: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事孔甲,范氏其后也。而大夫范宣子亦曰:“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范氏为晋士师,鲁文公世奔秦。后归于晋,其处者为刘氏。刘向云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秦灭魏,迁大梁,都于丰,故周市说雍齿曰:“丰,故梁徙也。”是以颂高祖云:“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丰公,盖太上皇父。其迁日浅,坟墓在丰鲜焉。及高祖即位,置祠祀官,则有秦、晋、梁、荆之巫,世祠天地,缀之以祀,岂不信哉!由是推之,汉承尧运,德祚已盛,断蛇著符,旗帜上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
惠帝
汉惠帝刘盈(公元前210年―公元前188年9月26日),汉高祖刘邦与吕后之子,西汉第二位皇帝,十六岁继承皇位。
刘盈即位后实施仁政,减轻赋税,提拔曹参为丞相,萧规曹随,政治清明,国泰民安。与民生息的政策,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他废除秦时禁锢,使黄老哲学代替法家学说,打开各种思想发展的大门,但是仁弱的惠帝在位期间大权实际上掌握在强势的母亲吕后之手,因此后世司马迁作《史记》时甚至不设惠帝本纪,而设“吕太后本纪”。
公元前188年,在位仅仅七年的汉惠帝去世,时年二十三岁,谥号孝惠皇帝,葬于安陵。
父母
- 父亲:汉高祖刘邦
- 母亲:吕后吕雉
兄弟
- 大哥 齐悼惠王刘肥
- 三弟 赵隐王刘如意
- 四弟 汉文帝刘恒(原封代王)
- 五弟 赵共王刘恢
- 六弟 赵幽王刘友
- 七弟 淮南厉王刘长
- 八弟 燕灵王刘建
姐妹
姐姐 鲁元公主
皇后
张嫣:刘盈的外甥女,刘盈的姐姐鲁元公主的女儿,即吕雉的外孙女。12岁结婚,15岁守寡。由于她和刘盈是近亲结婚,故而惠帝驾崩后仍为处女。
(七年)秋八月戊寅,帝崩于未央宫。九月辛丑,葬安陵。
赞曰:孝惠内修亲亲,外礼宰相,优宠齐悼、赵隐,恩敬笃矣。闻叔孙通之谏则惧然,纳曹相国之对而心说,可谓宽仁之主。曹吕太后亏损至德,悲夫!
吕后
前195年—前180年
公元前196年,吕雉利用计谋于长乐宫钟室将功臣韩信杀死,还灭其三族。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太子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
吕后掌权,惠帝七年,临朝称制八年,前后共15年。
文帝
西汉第五位皇帝(前180年11月14日—前157年7月6日在位),在位23年,享年47岁。葬于霸陵。
汉文帝之皇后窦太后尊崇道家,因此汉景帝与窦氏宗族都必须学习道家学说。汉文帝和儿子汉景帝在位期间,继续采取黄老无为的手段,奉行“无为无不为”的方针,实行轻徭薄赋、力行节俭的与民休息政策,恩威并施,以弥补秦末民变和楚汉战争的多年动乱带来的巨大破坏,使人民负担大大得到减轻。
通常认为文景之治的主要作为是汉文帝与汉景帝。实际上,窦太后在文景之治时代所起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
景帝
前157年7月14日—前141年3月9日在位,在位16年,享年48岁,谥孝景皇帝,无庙号。
刘恒长子,母窦皇后。他在位期间,主要是削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勤俭治国,发展生产,他统治时期和他父亲文帝统治时期合称文景之治。
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藩,景帝听从,引起那些早就想反叛的诸侯王们的不满,爆发七国之乱。景帝最终派太尉周亚夫、窦婴镇压,前后三个月即平定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以后,景帝开始专心打理朝政,据说景帝十分朴素,仁厚爱民。除了平定七国之乱以外,从来没有大规模用过兵,和匈奴的战争始终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内,依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至孝景,不复忧异姓,而晁错刻削诸侯,遂使七国俱起,合从而西乡,以诸侯太盛,而错之不以为渐也。”
班固在《汉书》中评价:“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言成康,汉言文景,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