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难封
秦朝、汉代使用的二十等爵制度内,侯爵作为非宗室人员可封的最高爵位,分成两等,即列侯、关内侯。列侯以一县为食邑,并得以自置吏于封地;关内侯有食邑、封户,只能衣租食税。
注:列侯,原称彻侯,是从战国到南朝陈的一种爵位。
西汉的列侯封县,封地称国,食邑高低不等,少者百户,多者如长平侯、冠军侯等可达万户。侯国置相一人,相当于县之令、长。列侯自置家丞、庶子、门大夫、洗马、行人等家臣。列侯如果不任职或娶公主,就需要去封国居住,称为“就国”或“归故国”。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
东汉的列侯分县侯、乡侯、亭侯三等,均有食邑。县侯以县立国,制度与西汉相同。乡侯、亭侯不立国,只设置家臣。东汉列侯的食邑亦高低不等。
曹魏、晋、南朝沿袭东汉。西晋始置郡侯。
589年,隋朝灭陈,列侯一爵也随之结束。
误会
“汉寿亭侯”拆开为“汉”、“寿亭侯”。说“汉”是汉朝,“寿亭侯”是侯的名称。就连大名鼎鼎的罗贯中老先生也是如此之看法,这里不妨请看他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原本中的一段描写:
却道曹操为云长斩了颜良,倍加钦敬,表奏朝廷封云长为寿亭侯,铸印送与关公。印文曰寿亭侯印,使张辽赉去。关公看了,推迟不受。辽曰:据兄之功,封侯何多?公曰:功微不堪领取名爵。再三推却。辽赉印回见曹公,说云长推辞不受。操曰:曾看印否?辽曰:云长见印来。操曰:吾失计较也。遂教销印匠销去字,别铸印文六字:汉寿亭侯之印,再使张辽送去。公视之,笑曰:丞相知吾意也,遂拜受之。
这个误解可以说是由来已久。早在北宋时,湖北荆门县玉泉的关将军庙里就存有“寿亭侯印”一方,直径四寸。这在洪迈的《庸斋四笔》中可见记文。另据《明史·礼志》载:洪武二十七年,地方官在南京鸡笼山建造关公庙,也称关羽为“汉前将军寿亭侯”。直到嘉靖十年(距建庙已一百三十七年)才由当地政府公开订正,改称为“汉前将军汉寿亭侯”。
之所以出现这种由来已久的把“汉寿亭侯”的“汉”视为汉朝的误解,还是缘于对历史了解的欠缺。洪迈在《庸斋四笔》中就认为荆门玉泉关将军庙中的“寿亭侯印”是伪造的,而伪造的人能出现这种失误,显然也是因不懂历史。
清初的毛宗岗更认为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那段描述违反了历史常识,他不仅在书中删去了这段文字,还在评语中特别地指出:“今人见关公为汉寿亭侯,遂以为汉为国号,而直称之曰寿亭侯,即博雅家亦时有此,实之误也……汉寿亭侯,犹言汉寿之亭侯耳,岂可去汉字而以寿亭侯为名耶?”
事实上,在汉代,列侯大者食县(收受一县之赋税),侯小者食乡、亭。汉献帝曾封曹操为费亭侯,就是这种亭侯。封关羽的汉寿亭侯中的汉寿则是地名,当时的武陵郡有属县名为汉寿,旧地在今湖南的汉寿县北,正是关羽被封的地方。故此,此“汉”字是不能指为汉朝之意的,试想,若如可,那么曹操的封位不亦该是“汉费亭侯”了吗?
参考
曹魏《通典》卷三十一记载:“凡国王、公、侯、伯、子、男六等,次县侯,次乡侯,次亭侯,次关内侯,又置名号侯爵十八级,关中侯爵十八级,皆金印紫绶;关外侯爵十六级,铜印墨绶”。
1 thought on “李广难封”
Christen March 16, 2015 at 3:40 pm
据《史记》、《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期因军功封侯的共有26人。而其封侯标准有以下几点:
Reply①捕斩敌军王、相、将军、阏氏等;
②斩敌千级以上;
③在战斗中为夺取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
④父亲在战斗中做出重大贡献而死,儿子可以获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