辋川集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By - 陳 思敬

白鹿原读书笔记

Snip20150320_1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反映了那一时期小说艺术的较高水平。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以一种广阔的文化视野对20世纪中国陕西农村社会、政治、文化等进行了全景式关照,集中反映在作品中一系列人物的塑造上。通过这一组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的塑造,作者向我们展示了生命存在和历史存在的沉重。本文正是通过分析这些主要人物形象,来更好地理解中原乡镇生活,评价民族历史。
该书及主要茅盾文学作品存都储于chenzixine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一部深深扎根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向人们展示民族性格与民族灵魂的神功之作,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位置,堪称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夜空中闪耀的明星,在中国小说史上闪烁着独特的光彩。白鹿原做为清末民初解放前夕中国历史的见证,可以视为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从政治文化角度看,其社会结构有以田福贤、岳维山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势力,有以鹿兆鹏、白灵为代表的共产党革命力量,有以鹿兆谦(黑娃),大姆指为代表的农民土匪武装。从民间文化角度看,有以白嘉轩,鹿子霖为代表的宗法家族团体,有以朱先生为代表的白鹿原的精神领袖。阶级矛盾、家族纷争、利欲情欲的角逐,相互融汇交织,构成白鹿原半个多世纪的“民族秘史”。作为一部“立足农村叩询我们民族生存的历史”长篇巨制,作家陈忠实用自己独特的理解去观照人生,观照中华民族的生存状态,用丰富的想象和旺盛的活力勾勒出一幅幅20世纪上半叶中原乡镇的风云画面,从一定程度上说,不仅为中国文坛也为世界文坛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人物形象,例如白嘉轩、朱先生、田小娥等等。

《白鹿原》里的人物形象是接近圆满的,这些人物形象都活在一个封建传统文化占主要地位的年代,这也是个历史大变革的时代。他们的悲喜苦乐在这个历史大变革的时代中浮沉,他们所遭遇的,所感受的都和这些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以人物为叙述中心,从人物生活境遇的变迁来展示历史的变化。它不像《青春之歌》那样人物刻画如此扁平以致于失去了人本身的情欲,脱离了现实。恶的就是恶的,善的就永远是善的,这样大大减轻了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使读者不能接受其真实性,甚至有可能产生厌恶之感。而作家陈忠实对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善于从多角度去描绘一个人,给读者一种独特的立体感。这种感觉的由来完全是出于作者的精心构造,以及读者的再升华,再创造。

故事大纲

第01章 嘉轩丧父 六娶六亡 第02章 先生神奇 白鹿显灵
第03章 换地迁坟 七娶新娘 第04章 罂粟聚财 连生二子
第05章 两姓同宗 修祠办学 第06章 白灵认亲 反正乡约
第07章 子霖上任 嘉轩谋反 第08章 冷女联姻 白灵上学
第09章 黑娃遇艳 娥儿善诱 第10章 孝文成婚 兆鹏弃妻
第11章 官逼民反 白狼放火 第12章 先生修志 国共并立
第13章 白灵初恋 农会兴起 第14章 还乡倒算 戏台翻鏊
第15章 黑娃从军 子霖诱娥 第16章 娥戏孝文 黑娃行劫
第17章 嘉轩复生 孝文受罚 第18章 孝文荒淫 卖地拆房
第19章 兆鹏获救 孝文保安 第20章 黑娃追凶 鹿三杀媳
第21章 芒娃真情 小翠冤命 第22章 兄弟相会 兆鹏脱险
第23章 白灵归共 兆海入国 第24章 兄妹扮家 弄假成真
第25章 嘉轩丧妻 鹿三附鬼 第26章 孝武续谱 兆海护父
第27章 孝文回家 白灵避祸 第28章 子霖污媳 白灵遭害
第29章 祭奠兆海 黑娃招安 第30章 子霖受审 黑娃祭祖
第31章 子霖接孙 兔娃借种 第32章 黑娃归真 先生去世
第33章 马勺鸡奸 子霖认儿 第34章 黑娃起义 孝文贪功

人物列表

01 白嘉轩 书中主人翁
02 白秉德 白嘉轩之父
03 白赵氏 白嘉轩之母
04 吴仙草 白嘉轩之妻 吴长贵五女儿
05 白孝文 白嘉轩长子、小名马驹
06 白孝武 白嘉轩次子、小名骡驹
07 白孝义 白嘉轩三子、小名牛犊
08 白 灵 白嘉轩长女、仙草第八胎所生
09 朱先生 白嘉轩姐夫、才子、白鹿书院老师
10 鹿 三 白嘉轩家长工
11 黑 娃 鹿三长子学名鹿兆谦
12 兔 娃 鹿三次子
14 鹿泰恒 白秉德同辈鹿氏门人
15 鹿子霖 鹿泰恒之子
16 鹿兆鹏 鹿子霖长子
17 鹿兆海 鹿子霖次子
18 冷先生 白鹿镇中医堂医生、世代为医
19 鹿惠氏 鹿三之妻
20 田小蛾 黑娃之妻
21 郭举人 渭北平原财主
22 白嘉道 引领黑娃走入渭北平原的村人
23 郑 芒 三官庙和尚、天才木匠、土匪大拇指
24 吴长贵 白嘉轩家药铺的相公后为掌柜及白嘉轩岳父
25 岳维山 滋水县县委书记
26 田福贤 白鹿仓总乡约
27 白兴儿 白鹿村配种场主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
*